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科學認識並在實踐中不斷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是改革開放事業獲得成功的根本保障。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同時,他們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科學地闡明了未來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生產資料社會佔有,有計劃地調節社會生產,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等。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性地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改革開放的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體系,首先必須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根據十八大報告的有關論述,可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概括為建立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和具體制度。《報告》在闡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時指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更大程度更廣范圍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的發展。上述目標,比較全面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主要內容,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等主要環節,以及基本制度、經濟體制和對外開放等主要方面,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制度體系,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把構建更加成熟定型的這一制度體系作為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的目標,充分體現了我國改革的性質,即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同時從改革的內容來看,也更加豐富全面了。
具體來說,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目標,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
一是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憲法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深化改革,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通過進一步改革加以解決。主要包括:國有企業的布局和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還需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管理中還存在重大決策不夠規范等問題﹔國有經濟管理的統一性和規范性有待提高﹔國有企業的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等等。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也存在著發展方式粗放、社會化程度不高、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需要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自身素質。
二是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中貧富差距擴大,收入與勞動脫節,勞動收入相對資本收入偏低,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嚴重,利用公共資源謀取私利現象普遍,是當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偏離了按勞分配的要求。因此,必須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鼓勵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獲得應有的報酬,實現社會分配的公平與公正,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三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當前我國的經濟體制中,既存在著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仍然過多、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不夠充分的問題,也存在著政府宏觀調控的科學性、有效性、權威性需要提高,一些領域和方面如保障社會公平和民生建設等政府的作用沒有到位的問題。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完善市場體系和價格機制,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減少政府對微觀活動的干預。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完善財稅體制、金融監管體制、宏觀調控體系,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完善保障公平正義。
四是完善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關鍵是要把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同獨立自主更好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參與經濟的全球化﹔另一方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礎上,在對外開放中注意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當前的重點是要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對外開放的效益和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增強自主發展的能力。必須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轉變。
五是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這一根本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貧窮也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還指出:“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隻有不斷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隻有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才能得以鞏固和完善。
歸根結底,就是要形成與社會主義本質相適應或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成熟完善的經濟制度體系,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堅定我們的制度自信,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向前推進。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從那時起到現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不斷完善,這是前無古人的一個偉大創舉。但目前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存在不少矛盾、困難和問題,需要通過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以解決。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警惕與克服兩種片面傾向:一種傾向認為,經濟體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私有化程度不夠,公有制經濟的作用過大,改革因此陷入了停滯,深化改革的關鍵是要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忽視了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另一種傾向則對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出質疑,否定了市場經濟的基礎性作用。這兩種觀點看似對立實則相通,都否定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必要性與現實性。應當看到,在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目標的新的改革階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資源的市場化固然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但實現共同富裕、保障公平正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同樣也是深化改革的應有之義,這后一方面的內容在現階段可能更為重要。市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發展市場經濟如果不能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共同富裕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就會偏離正道,走向邪路。隻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機制更好地結合起來,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