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康中國與幸福中國
幸福是個玄奧、耀眼、誘人的字眼,古往今來,五洲四海,上智下愚,富貴草民,無不將其作為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個小康而又和諧的社會,應該是幸福的社會。如果幸福是一枚硬幣,小康與和諧則是這枚硬幣的兩面。英國十七世紀思想家歐文說:“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得幸福。”幸福是我們的、是中國人民的、更是全人類的共同語言和夢寐以求的極致目標。
從中國共產黨延安時代的解放區,到解放后全中國大地,被唱的最紅最火最激動人心的歌是《東方紅》。《東方紅》歌詞有三段一十二句,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句是“他為人民謀幸福”。因為“他為人民謀幸福”,人民才熱愛他、擁護他、歌唱他。這個“他”,既是指毛澤東,也應該是指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這首歌是感謝、歌頌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更是中國人民對對毛澤東、共產黨人的無限期望和重托。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人對生活和境遇的主觀心理感受。這又分兩個層面:一是個人對生活和境遇的主觀心理感受﹔二是個人或群體對社會狀況的主觀心理感受。由於個人的家庭狀況和社會背景、生活、閱歷、境遇、文化、觀念、信仰的不同,所以,個人或群體對社會狀況的主觀感受和主觀評價會有較大的差異。不同階層、特別是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人,對幸福的理解恐怕大相徑庭。因此,一百個人對幸福的感受和解釋肯定會大於一百。
人的幸福感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幸福感的相對性主要是“欲望”和“滿足”的比較。即公式Ⅰ:幸福=滿足/欲望。這個公式表明,幸福的感受與滿足成正比,而與欲望成反比。這是測量“幸福”的基本公式。以下是五個擴展公式:
一是“現在”與“過去”的比較。即公式Ⅱ:幸福=現在的收益(境遇)/過去的收益(境遇)。這個公式表明,假定在做同樣的工作情況下,如果現在的收益(境遇)遞增,幸福感則上升﹔如果現在的收益(境遇)不變甚至遞減,幸福感則下降。
這裡的“收益(境遇)”,可以是工薪、住房、健康、教育、環境、成就、升遷、情感、閑暇時間、社會評價等多種。這表明,即便是直接評價影響個人“幸福”的要素,也是多樣化的,而且社會經濟越是發展,其影響要素就越多。
二是“自己”與“他人”的比較。即公式Ⅲ:幸福=他人的收益(境遇)/自己的收益(境遇)。公式Ⅲ表明,假定“自己”與“他人”工作能力和工作績效一樣,或者他人還不如自己,那麼,如果“他人”的收益(境遇)大於“自己”,幸福感則下降。
把公式Ⅰ和公式Ⅱ結合起來看:人的幸福感與滿足成正比,與攀比成反比。故自古有名言曰:知足常樂,欲壑難填。
將“自己”與“他人”的比較說幸福,說明幸福具有極大的社會性,也表明人民對社會公平與公正有著特別的訴求。
三是自然環境的狀況。如果人生活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幸福感必然上升﹔如果人生活在不優美、特別是污染的環境中,幸福感必然下降。
四是社會環境的狀況。如果人生活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如人際友好,團結互助,沒有犯罪,安全,幸福感必然上升﹔如果人生活在不和諧甚至動亂的社會環境中,如人際冷漠,犯罪率高,不安全,幸福感必然下降。
五是政治環境的狀況。如果人生活在官員廉潔、愛民和勤政的環境中,幸福感必然上升﹔如果人生活在不斷爆出貪官污吏腐敗丑聞的環境中,幸福感必然下降。
這表明,影響“幸福”的要素是多方面、多樣化的。因此,衡量幸福的公式則可以進一步擴展:H=f(a、b、c、d、e……n)
芸芸眾生中,社會人的多元化的幸福要素是不盡的,筆者認為從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上主要應當考察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物質享受方面的滿足,這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二是個人、家庭和親友情感方面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這是人們心理上的港灣﹔三是人對自然、社會和政治環境的需求,即自然環境的清潔優美,社會的和諧,政治的廉勤、公正、愛民等,這是人對外部環境的要求﹔四是人的信仰、人生自我價值追求的實現及其感受,如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企業家、藝術家、科學家、慈善家、宗教信仰者事業成功及其社會評價的心理感受,這是人的理想抱負的持久追求。前三項包括社會的所有成員,而第四項只是社會上的部分成員,但對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
以上四個方面的幸福追求及其感受,第一項“物質方面的感受”是永恆的,又是遞減的,但卻是最基本、最永恆和最可持續的。正如馬克思曾經說過的,人類隻有解決了吃穿住用等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才能進行其他社會活動。
當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時,國際上有關組織和專家則從“幸福”的視角來調研中國的發展狀況。全球知名研究咨詢公司蓋洛普從1994年起開始在中國進行全國性的消費者調查,到2004年的調研數據表明,按100分為滿分,1994年的“幸福指數”為69分﹔1997年最高,達到71分﹔十年后2004年的指數卻降到了67分。蓋洛普的調研報告給出了一個結果:根據數據說明,中國消費者的總體滿意度(相當於“幸福指數”)在過去十年內呈先升后降的趨勢。此后,越來越多的國內和國際機構紛紛調研和測評中國的幸福指數。
應該承認,蓋洛普報告關於“中國幸福指數先升后降”的結論基本上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前面所述“造成社會不和諧”原因,實際上也就是“中國幸福指數先升后降”的原因。
近些年來,全國不少地方掀起了設計幸福指數、打造“幸福城市”熱,評出了十大幸福城市:杭州、珠海、長春、青島、成都、桂林、大連、昆明、長沙、天津。還有更多的城市如廣州、深圳、武漢……建成了幸福城市,“幸福”的接力棒傳遍全國,真是掉進了幸福城市的漩渦。
而下列近兩年國內外關於《中國30個省會城市生活質量調查報告》和“全球幸福指數”的數據,則與上述“幸福城市”大相徑庭。
2011年6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首都經貿大學聯合對全國30個省會城市(拉薩除外)進行了一項沒有幸福名義的幸福調查,其指標設計是:城市居民對於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得分值50分為“一般”,“滿意”是75分。調查結果為:30個省會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指數平均值為49.71,排名最高的海口得分僅僅為55.08,都不及格。發布的《中國30個省會城市生活質量調查報告》中說:30個省會城市(拉薩除外)沒有一個城市的居民對生活質量感到滿意。
2012年4月27日,聯合國有關挂靠機構首次發布了“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比較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幸福程度,北歐的丹麥和亞洲喜馬拉雅山袖珍國不丹成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其他北歐國家也高踞前列。其中,美國居第11位﹔中國台灣居第46位,在亞洲地區居第3位,僅次於新加坡(33位)和日本(44位)﹔韓國居第56位﹔中國香港居第67位﹔中國內地則居第112位。這個“全球幸福指數”報告,讓中國人大跌眼鏡,因為無論丹麥和不丹多麼幸福,追求幸福的各國人民恐怕不見有多少人願意向那裡移民,只是不過增加了涌向丹麥和不丹的觀光游客而已。
我們不能說國內關於《中國30個省會城市生活質量調查報告》和聯合國有關挂靠機構發布的“全球幸福指數”設計的方案和運用的參數不合理,更不必懷疑有的國人和國際組織別有用心地丑化中國,而是應以積極的心態客觀看待這些社會調查和評價。不斷地有人給我們挑挑毛病,敲敲警鐘,對碩大的中國建設小康、構建和諧、打造幸福中國來說,是莫大的好事。
打造幸福中國,非一日之功,是長久國策。任何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都是漸進和不斷更新的,幸福中國與小康中國、和諧中國的建設也是一樣。不幸福→幸福→新的不幸福→在新的台階上構建新的幸福→……一個幸福的中國必將毅然屹立世界的東方。這就是建設幸福中國的歷史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