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緒論
鄒東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任重而道遠
——紀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周年
2012年12月05日15:1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圖大略

“三落三起”的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第三起”之后,首先是密集到一些國家考察訪問,看到世界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建設成功的巨大成就與社會主義中國的巨大反差,不得不對他曾經作為中國高層領導集體主要成員之一,對過去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歷史挫折進行反思。盡管過去的歷史他不負主要責任,但作為政治家,他要在他“第三起”之后,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糾正過去留下的遺憾。其首要任務就是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口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給人民帶來切實看得見、享受得到的物質利益。務實的鄧小平沒有羅曼蒂克地大干快上讓人民迅速富起來,而是從低處、實處著眼:溫飽——小康。

1979年12月6日,改革開放起步還不足一年,來到中國訪問並在人民大會堂接受鄧小平接見的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向鄧小平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將來會是什麼樣?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鄧小平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並進一步對中國的四個現代化進行了詮釋:“我國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這是中央高層權威領導第一次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並將“四個現代化”與“小康”聯系起來,把實現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和首要的目標。

鄧小平提出的“小康之家”,不是一戶、幾戶的小家,而是千家萬戶的“大家”,不是一家一戶的小康,而是整個中國的“小康社會”。小康社會也不是鄧小平想象的中國現代化的最終目標,而是現代化的“最低目標”或者“初步現代化”。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重大進展和小康戰略的逐步落實,鄧小平開始把目標移向更遠的未來:本世紀末及下一個世紀中葉。

1984年4月18日,鄧小平在會見英國外交大臣杰弗裡·豪時指出: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第二個目標就是要在30至50年內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同年5月,在會見巴西總統菲格雷多時,鄧小平又談道:“到本世紀末人均達到八百美元。……這是雄心壯志。它意味著到本世紀末,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一萬億美元,到那個時候,中國就會對人類有大一點的貢獻。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一萬億美元,日子就會比較好過。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再發展三十到五十年,我們就可以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隨著對我國總體發展藍圖的不斷思考,鄧小平的發展戰略構想也逐漸趨於成熟。1987年4月30日,在會見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副總書記、政府副首相格拉時,他胸有成竹地為客人描述了一幅宏偉的發展藍圖。他說:“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隻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這段話完整地表述了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中葉共70年時間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標志著鄧小平關於我國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戰略思想的成熟。

由於以“三步走”戰略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既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又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熱情,因此半年之后,在一九八七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會議上,這一發展戰略正式為全黨接受。十三大政治報告鄭重指出:“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至此,一個“小康”的初步設想進一步衍生擴展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三步走”大戰略。

我們兩千多年前的先民創造“小康”詞語的起點含義,是人和家庭的生活。作為宇宙間最高級生靈的人,生活的小康只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不是全部。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提出的遠大目標,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經濟小康向全面小康提升。

200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大,時任江澤民總書記向大會作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政治報告。“全面者”,方方面面也,即生活、經濟之外更全面的內容。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接軌的是“新三步走”戰略:“2010年前是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是第二步,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50年是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更使人鼓舞,催人奮進。

應該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提出和實踐,從“三步走戰略”到“新三步走戰略”,既使中國的小康社會建設理論日益臻於完善,更使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日益雄健。

200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大,胡錦濤總書記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政治報告,進一步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總目標是: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

這個“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已經遠遠超越了兩千多年前《詩經·大雅·民勞》“小康”的初始含義。“小康—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一跨世紀小康社會建設路線圖,如果初論“小康”的先祖有靈,必然會對中華民族的當代子孫翹首贊嘆。

(責編:張湘憶(實習)、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