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記者: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新要求:“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對此,怎樣理解?
李宏偉: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具體體現,就是實現各方面的和諧。社會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建設美麗中國,特別強調的就是生態文明的建設,在發展的同時留給子孫后代天藍、地綠、水淨的家園。
記者:報告中在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時,為什麼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放在首位?實現途徑如何?
李宏偉:十八大報告強調了國土這一生態文明建設載體的重要性:“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這是有現實針對性的:現實中不珍惜國土,亂佔耕地、過分放牧、濫砍濫伐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地區甚至打著開發的名義侵佔農民土地,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沖突。
報告指出了解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這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
報告提出了“三大戰略格局”的設想: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在開發國土的實踐中我們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科學發展。“三大戰略格局”同時關照,不可顧此失彼。做好城市化工作,首先要求有合理的規劃。在建造住房、鋪設鐵路、修建高速,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要有統籌考慮,科學的設計。這樣才可能集約使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盡可能多地留出空間發展農業,使良田得以保護,生態不會被破壞。對於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要更加注重環境評價,把維護生態安全放在首位,因地制宜,不搞大開發、大破壞。總之,應該本著“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做好工作,控制好開發強度,“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時強調,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這是一個新的表述,也是一個新的要求,如何理解?
李宏偉:生態產品指的是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
生態產品又稱為綠色產品,其特點在於節約能源、無公害、可再生。生態產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質產品生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全世界日用商品包括機電產品許多都是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但相比之下,由於環境的惡化,我國目前生產生態產品的能力卻在減弱。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到以人為本,就要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將生態產品的生產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這樣才能滿足人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才能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