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翻番需政府企業讓利
國務院參事室參事 湯敏
我們在關注收入分配的時候,首先要關注一次分配,也就是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分配。隻有政府和企業讓利,才能實現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我們在關注收入分配的時候,首先要關注一次分配,也就是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分配,而這裡有很多文章可做。
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中,整個GDP大概平均每年增長9.8%到9.9%左右,居民的收入增長大概在7.1%到7.7%左右。過去10年,GDP年均增長10.7%,城市居民收入年均增長9.2%,而農村居民的增長是8.1%。
總體來講,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30年下來平均差3個百分點,而過去10年差2個百分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10年GDP增長若在7%到8%左右,按照過去30年情況估算,居民收入增長也就是5%左右﹔按照過去10年情況估算,也就是6%左右,還達不到7%的目標。因此,如果我們不做大的結構性調整,要保証居民收入翻一番比較困難。
首先要在政府、企業和居民的收入之間進行分配。也就是說,政府和企業要讓利,才能保証城鄉居民收入每年7%甚至稍微高一點的增長。這樣,政府至少要讓利1個百分點的GDP,甚至1.5個百分點。政府讓出來之后,不是說這個錢全部到了居民手裡,可能一部分讓企業拿去了,反過來企業也要讓1到1.5個百分點的GDP。這樣,政府和企業同時讓出了大概2個百分點或更高一點的GDP到居民的手上以后,才能保証在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這個讓利需要改革,需要勇氣,也需要決心。
具體怎麼做呢?首先政府的稅收不能再增加,或者說增速不能比經濟增速更快。所謂“讓”,就是要稅收增速比經濟增長慢一些,我們說的1到1.5個百分點,目前情況下大概5000億元到7500億元。到了2020年,1個百分點左右就要1萬億元。同樣,企業也要減少他們的利潤,比如整個國有企業一年的利潤大概在23000億到25000億元左右,僅僅銀行一個領域就是12000億元左右的利潤,想辦法讓它們讓出一定利潤來。同時,民營企業中那些暴利的企業也要讓出一部分利潤。
(本報記者 林麗鸝整理)
提高效率對增長的貢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敬璉
對於GDP究竟是10%、8%,還是7%的增長率,這不是主要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是增長中哪一種因素的貢獻更大。如果我們能夠提高效率對增長的貢獻,即使GDP增速低一些,也不會有問題
從根本上說,中國的增長模式存在問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我們從蘇聯引進的增長模式,主要特點就是以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投資帶動經濟增長,致使投資率不斷地提高。現在,我們的投資率可能接近50%。這容易出現消費不足,需求不足的狀況。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之所以仍然保持高速增長,是因為出口導向彌補了國內需求的不足。
21世紀初期,我們已認識到原模式不能長期維持。必須要從投資和出口驅動轉變到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驅動的增長模式。
如果不能在增長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於增長的貢獻,那增長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投資,繼續提高投資率,那麼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了:不斷地提高投資率,消費率不斷地降低,需求變得不足。需求不足解決的辦法是增加投資,增加投資的結果是使得最終需求更加不足……
所以,從長期發展看,急需改變增長的模式,提高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對增長的貢獻。隻有如此才能維持一個較合理、合適的增長水平。
對於GDP究竟是10%、8%,還是7%的增長率,這不是主要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是增長中哪一種因素的貢獻更大。如果我們能夠提高效率對增長的貢獻,即使GDP增速低一些,也不會有問題。但是,這個增長模式的改變進展還比較緩慢。
面臨當前的困難,隻要我們能夠認真、堅決地克服各種障礙,執行下去,我們經濟的面貌很快會改觀。中國面貌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的改觀,對於世界經濟來說,有什麼意義呢?我想最重大的意義就是中國會從一個提供制成品的所謂世界工廠、出口大國變成一個世界上也許數一數二的消費市場,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提供一個很重要的力量。
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也許這就是我們能夠為世界作出的貢獻。
(本報記者 沈寅整理)
銀行要加強服務實體經濟
銀監會副主席 周慕冰
商業銀行的業務和產品同質化現象仍然比較突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銀監會正積極推動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准,更加有效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增長
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銀行業保持了穩健的運行態勢,資產負債表的穩健度進一步增強。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銀行業總資產達到128萬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95%。2012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9810億元,同比增長20%。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銀行業穩健運行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從短期看外部經濟形勢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國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商業銀行存在不良貸款反彈上升的壓力。從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利率、匯率等基礎性金融變量的市場化改革都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前,商業銀行的業務和產品同質化現象仍然比較突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為此,這些年來銀監會積極借鑒以巴塞爾III為核心的國際新監管標准,推動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准,發揮監管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商業銀行轉變發展方式、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增強銀行體系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更加有效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增長。
2012年6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擴大了資本覆蓋風險的范圍,不僅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還包括了操作風險,同時還明確了資產証券化、場外衍生品等復雜的交易性業務的資本監管規則,引導國內銀行審慎開展金融創新。
《管理辦法》還結合國內相關政策科學設計了各類資產的風險權重,有助於引導商業銀行擴大對微小企業和個人的貸款投放,有利於更加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
近期內,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和流動性狀況良好,已經能夠達到新的監管要求。從長期來看,銀監會將積極推動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為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本報記者 沈寅整理)
生活類消費升級促進經濟轉型
天津市常務副市長 崔津渡
投資、出口和消費,歸結到一點,最終的目的全都是消費,出口也是給別人消費,投資本身就是一種消費。生活類消費的升級與提高是促進經濟轉型當中非常重要的方向和方面
生活類消費是發展的目的。生活類消費的升級與提高是促進經濟轉型當中非常重要的方向和方面。
投資、出口和消費,歸結到一點,最終的目的全都是消費,出口也是給別人消費,投資本身就是一種消費。
在我們國家,應該說消費有兩種不同的分類,一種是生產類的消費和生活類的消費,一種是城市消費和農村消費。在過去的30年當中,從家庭生活消費來說,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的手表、自行車,到后來的電視機、洗衣機,再后來就是汽車,現在變成住房,有了上千倍量級的提高。
為什麼很多城市從原來高速的增長開始了增幅不斷回落?原因是家庭消費遭遇瓶頸了。普通老百姓有了房子以后,再往下怎麼走呢?從房子裡吃飯到房子外面吃飯,再到周游世界,從溫飽到休閑是消費升級的一大步。有的老百姓買了房子就不再干別的,我們要動員他們干別的。
另外,所有生產類消費都要為生活類消費服務。生活類消費有一部分又存在於生產類的消費之中。未來,與老百姓生活滿意度有關的生產類消費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發展。
一是交通。從早期的人力、畜力的交通,發展到后來有機動車的交通,現在則有了復合式交通,我們國家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二是市場發展水平。原來有店鋪,后來有了商業,再有商務,最后形成了一個市場。我們很多地方還停留在店鋪和商業的水平上,商務的水平還沒達到,和市場化的體系相比還差得很遠。
三是公共服務能力。經過發展之后,這方面我們逐漸成熟了不少。將來我們和歐美國家相比,至少在基礎設施和日常生活起居的條件上,要做到差不多,隻不過有的好地方更豪華、更集中、檔次更高一些。
(本報記者 熊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