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十八大報告把“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加強社會建設的第一要務,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的重視,給億萬人民展現了一個教育更加公平、教育質量更高的未來。
教育乃興國大業。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的基本途徑,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教育落后,發展便沒有人力資源的支撐,必不能實現可持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無從談起。教育投入,決定著國家的長遠發展﹔教育質量,影響著社會的長足進步﹔教育公平,關乎社會各階層的和諧相處。
記者從採訪中得到許多好消息。
各地教育資金投入都有了明顯提升。北京市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蘇輝代表表示,數字能夠說明問題:北京市2006年地方公共財政教育預算支出209.2億元,到2011年增加到520.1億元,年均增速達20%。
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各地教育惠民政策紛紛出台。以河南商丘為例,2007年以來,累計籌措資金22.3億元,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書本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惠及農村中小學生998萬人次﹔累計籌措資金2億多元,對中職學生進行資助。進城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得到較好解決,每年入學率均在99%以上。
採訪中發現,代表們對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普遍關注,希望今后能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上做出新的探索。
更高質量的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實現就業數量目標的基礎上,十八大提出了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目標。這一提法,在代表和群眾中引起熱議。
就業是老百姓的衣食之源,有就業崗位,往往意味著擁有生活的保障和發展的基礎。失業率一旦超過紅線,人們衣食無著,社會必然動蕩,國家便無安寧。對於國家而言,需要有積極促進就業的戰略,應對勞動人口的就業需求﹔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能培訓,增加就業的穩定性﹔需要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和保障體系,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各地在落實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上做出了積極探索,許多地方以發展帶就業、以創業帶就業,盡可能多地創造工作崗位,重點吸納大學生、進城務工人員及其他群體實現就業。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南寧市委書記陳武代表談到,自納入國家級創業型城市以來,南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創業的政策,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創業推介活動,構建了創業服務體系,大力開展創業培訓,重點培育創業孵化基地,取得了明顯成效。2009年—2011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2.5萬人,新增個體工商戶83527戶,新增私營企業31947家,培育了1667家規模以上返鄉創業經濟實體,組織開展創業培訓1.99萬人,為企業和個體戶發放各類貸款15.8億元。
採訪中,代表們形象地把就業崗位比作飯碗,讓老百姓能捧起更加穩定的金飯碗,是大家的共同心願,也是今后促進就業工作的目標。
十年倍增的收入
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為百姓上學、醫療、養老、安居等民生需求提供物質保障,為幸福生活提供物質基礎。
十八大報告在提出“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更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雙倍增”的提法,得到了普遍稱贊。收入倍增,尤其成為會場內外亮眼的詞匯。
報告還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雙同步”、“雙提高”的表述,體現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科學發展的理念,被老百姓視作福音。
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的比重問題和再分配中的公平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GDP的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不匹配問題,更是影響人民群眾共享發展之利。這需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決。
採訪中,人們對近些年來居民收入的增加表示了肯定。
江西新建縣聯圩鎮種田大戶胡德貴承包了310畝水田。從2002年開始,他就將種糧當成一門事業來干,僅去年就產糧46萬斤,賣了72萬多元,純賺35萬多元。胡德貴說,現在黨的惠農強農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我們一年比一年高興。
代表們表示,希望能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在國力強盛的同時使人民逐漸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