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的中國--理論--人民網
人民網

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的中國

記者 李智勇 智春麗 魏本貌

2012年11月15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覆蓋城鄉的保障

  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事關解決百姓后顧之憂。

  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証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從“加快建立”到“全面建成”,再到“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這些新提法,都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採訪中了解到,各地都在積極編制保障之網,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保障力度不斷加強。

  以北京市為例,社會保障各項標准顯著提高,職工最低工資標准從2006年的每月640元增加到2011年的1160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從每月310元增加到500元。

  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也得到了代表的關注。來自湖北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坎子山村黨支部書記魏登殿代表呼吁,希望能進一步提升貧困山區殘疾群眾的生活補助。

  養老金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代表們表示,應該按照報告要求,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並確保社會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江西南昌市西湖區廉租房工程一期河畔小區住戶李建華說:“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保障房建設,還提出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未來我們的日子肯定越來越好,國家也必定越來越強大。”

  

  方便價廉的醫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事關人的全面發展。十八大報告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身體健康是人的根本利益之一,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健康的國民可以降低國家的醫療衛生負擔,國民健康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

  各地正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公立醫院改革積極穩妥推進,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廣西北海市委書記王小東代表介紹,三年多來,為徹底改變“看病難”的現狀,政府對醫療資源分布重新進行調整,先后建成市人民醫院住院大樓、市中醫院住院大樓、鐵山港區人民醫院住院綜合大樓,它們在2011年陸續投入使用。

  2011年,北海市人民醫院共完成門診量超過77.5萬人次,入院人數約2.74萬人次,開放床位由原來的700張增至1050張,病床使用率91.4%,同比下降約20%。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患者“看病難、住院一床難求”的現象已得到緩解。

  採訪中,許多代表對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的部署表示擁護。盡最大可能降低老百姓的醫療負擔,實現“病有所醫”,是群眾的迫切期盼。

  

  幸福和諧的社會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事關社會和諧穩定。

  隻有科學管理,才能維持健康有序的社會秩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創造活力。

  按照十八大精神,加強和創新管理,必須“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共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凝聚各方面力量、人人參與人人共享﹔必須“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以服務促管理﹔必須“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使社會組織作為社會自管理和服務的重要力量,得到健康有序發展。

  採訪中,完善和改進信訪制度,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成為各地努力的方向。

  廣州市海珠區江南中街社區服務中心職員趙廣軍代表說,這十多年來,他們積極地配合政府工作,協助居委會宣傳普及各項惠民政策,引導青年人就業,幫助外來流動人口融入社區,參與樓宇黨支部和團支部的建立,發揮了社會紐帶作用。

  代表們表示,行政資源下移,乃至動員社會各個層面的力量,在源頭上解決與老百姓利益最相關的事,是化解矛盾、維護和諧的好思路。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該在此持續發力,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分享到:
(責編:萬鵬、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