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14:34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手機看新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 貢森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民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改善民生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終是各項工作的中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城鄉人民的生活必須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改善,必須堅決反對對人民生活中的迫切問題漠不關心的官僚主義態度。同時,我國經濟目前還很落后,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時不可能很大,必須把有關的情況經常告訴人民,並在人民和青年中繼續加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級領導同志必須以身作則。”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十六屆六中全會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十七大報告要求“加快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並提出了“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建設目標﹔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三十多年來,特別是近十年,我國民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生領域取得長足進步。入學率迅速提升,特別是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得以重建,基本醫療保險已經覆蓋到幾乎所有城鄉居民。城鄉居民家庭的住房面積大幅度提高。以用人單位為基礎的“鐵飯碗”制度,也迅速轉變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勞動力市場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戶籍制度對人口流動的限制不斷放鬆,促進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人口流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歷屆政府積極探索,經過10到20年的不懈努力,以國際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建立了一個社會保護制度體系,包括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和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制度﹔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養老與醫療保險制度﹔對城鎮職工的失業、大病、工傷及生育保險﹔一個覆蓋7000萬人口的全國社會救助制度。這一體系至少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一份全面保障。經合組織國家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建立起這個制度體系,而大部分中等收入國家至今還未能做到這一點。
近十年,改善民生的亮點紛呈,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一是首次實現義務教育免費。二是重建和擴展了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了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三是建立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初步實現了人人享有基本養老保障,同時養老服務的制度框架也在建立之中。四是在實行貧困地區開發式扶貧的同時,建立起一個覆蓋7000萬貧困人口的社會救助體系。五是構建和完善了包括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在內的保障性住房體系。
必須正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過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強,對於民生領域突出問題有了新的期盼
雖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成就巨大,但當前民生領域的矛盾和挑戰依然突出。既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訴求轉型升級的因素,還有社會經濟迅速變革帶來的新挑戰,當然也有制度建設中認識不統一的因素和工作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長期以來,我國的民生政策都是以戶籍為基礎、分人群設計的。面對快速城鎮化和大規模人口流動,有關政策沒有得到及時和徹底調整,強化了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和不同職業間的差別,同時又形成了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
其次,人民群眾對民生的訴求開始全面轉型。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和社會群體的需求層次相應提升。大多數社會成員從主要追求生活溫飽,轉向生活安全和社會歸屬。在這種情況下,現實生活中的不安全以及社會分化和不平等問題日益凸顯。前者包括食品不安全、就業不穩定、社會保障不可靠、財產不安全等,后者包括職業類型、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等在內的階層分化以及在受教育質量和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機會不均等和較高的收入及財富差距。
再次,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帶來新的社會風險和挑戰。一是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一方面,人口數量紅利已經或者即將耗竭﹔另一方面,城鎮大齡勞動年齡人口的經濟參與率急劇下降,退休年齡偏低。二是民生領域的收支矛盾。一方面,人口快速老齡化和持續高速城鎮化﹔另一方面,國民經濟從高速增長走向中速增長,財政收入增速將大幅下滑。在民生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和公共財政支出比重大幅上升的背景下,改善民生一定要更加重視其經濟影響。
最后,由於思想認識的分歧和既得利益的阻礙,“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以及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懸而不決。在思想認識上,對社會公平公正的內涵和外延,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誰應該得到什麼以及如何獲得等還缺乏共識。在既得利益方面,“上學難”是與“擇校費”和社會關系相連的,“看病難”的背后隱藏著過度醫療行為和醫務人員收入與創收挂鉤的做法,“住房難”是與土地財政相關的,收入差距過大是與資源和權力壟斷緊密相關的。由此可見,現存的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不當的經濟政策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