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兩個“加快”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人民網
人民網

胡敏:兩個“加快”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解讀胡錦濤總書記所做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於經濟建設的新論斷

國家行政學院副巡視員 胡敏

2012年11月09日13: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所做的報告,內涵豐富,思想精粹,高屋建瓴,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光輝的重要文獻,是指導中國未來發展的行動綱領。

報告對過去五年工作和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做了全面總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了系統深刻的闡述,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開放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並圍繞這個目標指明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外交、“一國兩制”和黨的建設的新任務。其中,在經濟建設領域,報告立足於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一個重要表述,我們需要從這一提法的指導思想上、所處階段上和具體路徑上,聯系起來理解,才能把握“兩個加快”的重要內涵和現實意義。

一、鮮明的指導思想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報告的最大亮點就是把科學發展觀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寫入了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寫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上。

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理論創新,是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的科學回答,是對過去十年奮斗歷程的科學總結。過去的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取得平穩快速發展,就得益於我們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深刻認識,目前我們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和矛盾,也還是因為一些束縛形成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沒有根本破解。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經濟領域,就是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這是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但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說可以預見。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397983億元,約合6.04萬億美元,人均GDP 29480元,約合4800美元左右,排名世界第120多位。當年美國全年GDP大約為14.51億美元,差不多是中國的2.4倍。2011年,我國GDP已達47萬億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如果中國經濟未來每年保持8%以上速度增長,美國經濟保持在2%到5%的增長,考慮到匯率變化,應當不到2020年經濟總量就可以翻一番,經濟規模有望位居世界第一位。

說任務艱巨。即使按照這樣的經濟規模增長,我國同期人均收入再翻一番,仍然排名在世界許多國家之后,中國還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2020年我們還達不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最為關鍵的是,經濟發展不能隻看總量的快速增長,發展必須建立在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靠資本形成和依賴外向型經濟拉動,消費率特別是居民消費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走低,投資和消費比例嚴重失衡,城鎮居民收入還普遍較低,還沒有形成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擴大國內需求依舊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與此同時,我國農業基礎薄弱,制造業規模雖大,但大而不強,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世界品牌,多數產業還處於產業鏈的低端,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的行業和企業所佔比重過高,服務業發展滯后﹔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社會均衡發展還相當不平衡,等等。

而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只是體現在經濟領域,人民民主要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要顯著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總體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要取得重大進展,要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凡此種種,都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迫切需要。

所以,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再次強調,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但本質要求是要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

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可預見的未來,他要求全黨必須更加更加自覺地把握和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以及其鮮明的精神實質。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

分享到:
(責編:趙晶、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