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兩個“加快”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人民網
人民網

胡敏:兩個“加快”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解讀胡錦濤總書記所做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於經濟建設的新論斷

國家行政學院副巡視員 胡敏

2012年11月09日13: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二、清醒的階段認識把握好重要戰略機遇期。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指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提出,進入21世紀的頭二十年,我國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但機遇大於挑戰。

過去的十年,我們緊抓機遇,改革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也為未來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物質基礎。那麼未來十年以至於今后相當一個歷史時期,我們是否還處在這樣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報告做出清醒地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三個沒有變”既揭示了我國改革發展的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也昭示了推進現代化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新期待、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的動力、潛力和活力所在。

盡管國際環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我們依然有充足的理由做出判斷:今后一個十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我國仍然處於這樣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

首先,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這是抓住戰略機遇期的外部環境。人類工業革命還不過兩百年,市場經濟發展不過一百年,技術革命就帶來了超越人類幾千年歷史的生產力大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得以迅速重組和流動,信息革命將人類的命運超乎尋常地連接在一起。隻有各國通過和平發展和協商互助,才是適應生產力變革進而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成本最低的制度演進方式。一次源自發達國家的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引發的全球轉型,也恰恰是開啟東西對話、促進互利共贏時代的開始。

其次,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釋放巨大發展潛能。這是抓住戰略機遇期的客觀基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將繼續釋放出巨大能量。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形成的綜合國力和市場經濟體制,不僅為下一步進一步釋放改革開放潛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體制保障,還將為我國徹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消費為主導拉動經濟成長、以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激發社會活力為主題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以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正和維護和諧穩定創造堅實條件。改革的紅利、技術變革的紅利在未來一二十年將會更加凸顯。

第三,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願望和首創精神將成為抓住戰略機遇期的根本動力。過去3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最廣泛地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凝聚起強大力量,也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了不竭動力。順應人民期待,充分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人民群眾就完全可成為抓住並切實用好戰略機遇期的重要力量。

分享到:
(責編:趙晶、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