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
2025年01月06日09:19
20世纪70年代,根据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的电影《海霞》曾轰动一时。电影以渔家姑娘海霞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将一群意气风发的女民兵的战斗生活融入海岛风光,令人耳目一新。海霞姑娘红光满面,目光炯炯,身姿挺拔,动作干练,清新质朴,充分展示出那个时代的理想女性之美。而人们一提起《海霞》,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毛泽东的诗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这首小诗抒发了毛泽东对女民兵精神风貌的高度赞许,表达了毛泽东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很多人的深刻记忆。
一首小诗寄深情
毛泽东一生当中,为女性写过六首诗,分别是《四言诗·祭母文》《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她们要么是亲人,要么是友人,只有《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写给一位普通机要员的。
1991年第10期《家庭》所载包霄林、戚鸣《毛泽东一首诗的诞生》,2009年第5期《湘潮》所载覃波《毛泽东为〈为女民兵题照〉其人其事》,2012年6月30日出版的旬刊《兰台内外》所载戚鸣《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一诗的由来》等文章,都介绍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章根据李原慧的口述整理而成,细节出入很大。有的说这首诗写于1960年,有的说写于1961年,这或许和记忆偏差有关。但可以肯定,李原慧是《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的原型人物。
李原慧,1934年10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5年,她到白云乡竹坝桥中心国民学校念书,两年后考入石门县立初级中学,1948年改读石门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后入石门中学就读。1951年春,考入湖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革大”)。1956年,李原慧进入中央办公厅从事机要工作。1959年7月,李原慧参加了首都民兵方队军事训练。1959年10月1日国庆10周年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首都民兵师、民兵方队。检阅结束后,李原慧兴致勃勃地照了一张全副武装的相片留念。
1960年的一天,李原慧到菊香书屋给毛泽东送文件,看见他正在窗前沉思。这时,他转过身来,忽然问道:“小李,你参加民兵了吗?”李原慧连忙回答:“参加了。”毛泽东又问:“你为什么要参加民兵?”“这……”李原慧停顿了一下说:“响应主席的号召,全民皆兵呗。”为了让毛泽东相信自己确实是一个民兵,她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取出那张全副武装的照片给毛泽东看。她原以为毛泽东看一眼就会把照片还给她,没想到平日工作紧张的毛泽东接过照片后,很有兴致地坐在椅子上欣赏起来。照片上的李原慧穿着藏蓝色西裤,白色棉布衬衣掖进长裤里面,剪着齐耳短发,右手扶着步枪,昂首站在一棵树旁。毛泽东看着照片说:“好英雄的模样呦。”李原慧听了心里喜滋滋的,嘴上却谦虚地说:“照得不好。”毛泽东不同意她的话,说:“哎,我看蛮好嘛。”他在烟灰缸里弹了弹手中的香烟,“给我拿支笔来”。毛泽东拿起李原慧递给他的铅笔,随手取了一本他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一处,有半页空白,便在上面龙飞凤舞地写了四句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重红装重武装。”毛泽东写完,笑着说:“小鬼,我把这首诗送给你,好不好?”“主席,您太夸奖我了,我哪配得上……”李原慧又惊又喜,激动得说不上话来。
相得益彰题照诗
题画诗,是在绘画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画上题诗,多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艺术见解或咏叹画中之意境。诚如清代画家方薰《山静居画论》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题画诗使诗情增添画意,画意映衬诗境,尤其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题画诗,更是珠联璧合。有许多赞美绘画的诗歌,没有题在画上,也算是题画诗。毛泽东为李原慧的照片欣然题诗,是题画诗的拓展,题照诗堪称毛泽东的一大“发明”。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六一年二月”。这首诗现在所见作者留存手迹有六件。其一,诗末写有“为女民兵题照。一九六〇年十二月 毛泽东”字样。竖写,有标点符号。其二,诗末写有“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字样。竖写,有标点符号。其三,诗末写有“魏景梅同志 一九六四年九月三十日 毛泽东”字样。“曙光初照演兵场”作“煦光初照演兵场”。竖写,有标点符号。其四,诗末写有“(为女民兵题照片)”。横写,有标点符号。其五,诗末有署名“毛泽东”,并写有“一九六六年九月二十四日为吴旭君同志书”字样。竖写,有标点符号。其六,无标题,竖写,无标点符号。
根据手迹一, 可以推断, “ 一九六〇年十二月”是这首诗写出初稿的时间,定稿时间是“一九六一年二月”。关于结句“不重红装重武装”,吴正裕主编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考辨”认为:“小李对此诗结句的回忆恐怕有误,以致后来以讹传讹。现在作者留存的手迹,有一件结句确实像‘不重红装重武装’,但仔细辨认,两个‘重’字其实是两个草书‘爱’字。小李可能不认识毛泽东所写的草书‘爱’字,把此诗结句误看成‘不重红装重武装’了。”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勾画女民兵演练场景。“飒爽英姿五尺枪”,矫健威武,英姿焕发,典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又见清代黄遵宪《题黄佐廷赠慰遗像》:“不将褒鄂画凌烟,飒爽英姿尚凛然。”“五尺枪”强化了女民兵形象,人因枪威,枪因人灵。“曙光初照演兵场”,“演兵场”激发起人们的丰富想象,“曙光初照”表明女民兵勤于苦练,也衬托出女民兵的蓬勃朝气。“中华儿女多奇志”,一代新人意气风发,志向远大。“不爱红装爱武装”,女民兵不追求艳丽打扮,却喜欢练兵习武,一身戎装。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盛唐诸人惟在兴趣,……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短小精悍,用典很少,语言铿锵,旋律欢快,形象鲜活,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典范。
中华儿女多奇志
毛泽东在为李原慧写完题照诗之后,爽朗地笑着说道:“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噢!”《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毛泽东为身边的女机要员写的,但诗情则超越了个体,指向了群体,着眼于女性,又超越了女性,指向了“儿女”。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清晰地表明了这种超越的轨迹。毛泽东面向新中国的一代新人,这是肯定的赞语,也是殷切的寄语。这句诗使女民兵的意象得到升华,从形体身姿的赞美,上升为对精神意志的赞美。
1963年8月1日,毛泽东写的《杂言诗·八连颂》也表现出同样的情怀:“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毛泽东这首诗是为南京路上好八连题写的,但他不是仅仅只针对这个部队基层提出要求和期望,而是着眼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面向神州大地的“中华儿女”。这与《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外号,叫“毛奇”。要创奇事,成就非凡人生,必须有雄心壮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谓“奇志”,绝非空想或幻想,而是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和宏大目标的志向。
“中华儿女多奇志”中的“奇志”,是不屈不挠,勇于为民族拼搏、为理想献身的远大志向,也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的“壮志”。在战争年代,奇志是“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是“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是“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横扫千军如卷席”。在建设时期,奇志是“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更确切地说,中华儿女的“奇志”,就是毛泽东1935年12月27日在陕西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所说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华儿女多奇志”,是毛泽东从跌宕起伏的奋斗人生得出的一种感悟,更是毛泽东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得出的一种判断。《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为年轻人题写的,“中华儿女”更多地指向年轻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他希望青年一代志存高远,奋发有为。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指出:“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
不爱红装爱武装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中美关系处于对峙状态,中苏关系又不断恶化,中国领导人不得不从最坏处考虑,做好随时应对来犯之敌的准备。一向重视人民战争的毛泽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号召大办民兵师。
1958年6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说:“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1958年9月30日,毛泽东起草《巡视大江南北后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新闻稿。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为女民兵题照,描绘她们练兵习武时的飒爽英姿,实则是赞美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颂扬新一代中国妇女的精神风貌。
毛泽东倡导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1936年6月1日延安出版社的《中国妇女》杂志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的《题〈中国妇女〉之出版》:“妇女解决,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这首四言韵语以极大的热情鼓励全中国妇女奋发努力,积极投身于自我解放运动及抗日救国运动,表达了全民抗战的战略思想,也体现了“男女并驾,如日方东”的热切期望。
“不爱红装爱武装”,透露出毛泽东对新女性精神气质的审美理想,带有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红装,指女性的特有装束。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毛泽东只提倡“武装”,排斥“红装”,反对女性梳妆打扮,贬之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这其实是一种误解。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指出:“妇女的服装和男的一样,是不能持久的。在革命胜利以后的一个时期内,妇女不打扮,是标志一种风气的转变,表示革命,这是好的,但不能持久。还是要多样化为好。”“红装”与“武装”是对比,不是对立,两者都是美,一个阳刚,一个阴柔。在特定时期,有所偏重,是需要,也是策略。
195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毛泽东接见几位在北京的湖南教育界人士时说:“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这不仅是毛泽东对教书育人的要求,更是着眼于革命事业蓬勃兴旺的战略思维。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24期,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一级巡视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点击查看“毛泽东诗词中的青春意气”系列其他文章
相关专题 |
· 汪建新专栏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