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 梁映敏
2018年05月07日09:2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内容提要:当今时代,世界出现了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同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然而,仅仅依靠矛盾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确立新的方法论———协举辩证法。这种新的方法论应以达到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各方和谐为目的,既能对现有诸多社会矛盾进行协调,又能对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进行互补式调配。协举辩证法是在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础和前提上对后者的发展,是既包含矛盾分析方法又高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方法论。笔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从协举辩证法的时代诉求、协举辩证法的基本内涵、协举辩证法的主基结构入手,探讨了协举辩证法的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历史维度及其意义,指出其当代任务是化解诸种社会矛盾及现实中的不协调与不和谐,避免冲突与对抗,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关 键 词 协举 方法论 一主二基 创新 升级
哲学的创新发展是由社会实践发展决定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社会发展一旦离开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各项工作就不可能有突破性进展。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协举辩证法,是在哲学思维方式上进行创新发展的一种新的尝试。
协举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协举概念,起初是我们在探究解决辩证矛盾的新方法时所发现的。列宁曾说: “辩证法就是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这句话把传统辩证法的本质要义说透彻了。从协举思维来看,矛盾双方各自的对立面即矛方和盾方是发展的,而发展是靠“介质”助推的。虽然矛方与盾方运动的方向不同,但就运动本身来说,却是矛方和盾方共同的需要与特征。因此,运动是矛方与盾方的统一点。如果把这个统一点作为矛与盾纽结在一起的绝对需要的话,运动便是矛与盾之发展的“介质”“中介”。在个体矛盾中,运动是矛方与盾方的共同介质; 在群体矛盾中,运动同样是“显态矛盾体”与“潜态矛盾体”的共同介质。
矛盾分“发展态”和“持旧态”,持旧态是相对静止态。由于持旧态矛盾是相对静止的,两个绝对需要的矛方与盾方可以永续存在。而发展态矛盾是运动的,因而必然有三个绝对需要: 矛方、盾方和介质,没有介质,矛盾无法发展。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必然属性,矛方与盾方是物质自身存在的结构形式。从动态思维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时,就应当把物质的必然属性———运动计算在内,否则这样的“物质”就不是现实真实的物质,而是经过了思维着的头脑抽象了的“物质”。因为现实的一切物质存在包括整个物质世界都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从“死”物质中思考得来的道理,怎能符合“活”的物质世界的客观实际? 这就是说,正如对矛盾的认识一样,持旧态物质是两个“绝对需”: 材料、意识; 发展态物质是三个“绝对需”: 材料、意识和运动。
很明显,静态宇宙存在两个“绝对需”就足够了,而动态宇宙的存在势必要有三个“绝对需”。两者的区别就在于: 动态地理解宇宙现象,把运动看成“活宇宙”的“绝对需”。同样,对物质的概念,也要作“活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把“宇宙是物质的”唯物论立场坚持到底、贯彻到底。此外,由于物质是通过运动而派生意识,运动比意识更原始,运动既是物质“孕生”意识的助产婆,又是意识反过来作用于物质的介质,所以,运动是物质与意识的共同的“绝对需”。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产生了“物质与意识协调运动而并举宇宙”的看法。“活”的动态的宇宙,只有通过物质母与意识子并举,才能够使宇宙不断发展。正像人体一样,肉身与精神协调并举,生命才是鲜活的。眠态人体是肉身、精神两个“绝对需”,而醒态人体便是身、心、动三个“绝对需”,人体是身、心通过“动”协调矛盾来并举生命的。同样,宇宙是物质、意识通过“运动”来协调矛盾而并举时空实现永续的。我们把从物质、意识两点“绝对需”认识宇宙的方法,称作“两点论”,把从物质、意识、运动三个“绝对需”理解宇宙的方法,称作“三半论”。这里涉及“半”的概念,“半”是从矛盾发展全程讲的。半,既包含二分之一,也包含大半、少半等。协举思维倡导的是从两点论认识实实在在的持旧态宇宙,从三半论认识虚实相间的发展态宇宙。
应当看到,“三半论”不是对两点论的取代,更不是否定,而是肯定性的超越、补充性的继承和发展,是协举思维。协举方法论的目的之一,就是将两点论与三半论协调并举。
那么,什么是协举? 简言之,协举就是多方面协同并举。协即调节而使之和谐、调适而使之恰当、调整而使之优良; 举即托挺而使之跃上、托付而使之攀升、托管而使之并进。协举一词的总内涵是多方面协同并举,共享发展。多方面协同并举,能把分散物质的作用联合起来,使总效果优于分散效果之和,能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都统合一处、相辅相成地互动式共享提升。孔子曾说: “礼之用,和为贵。”我们讲的“协举”,就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在新的知识背景下,用新的哲学理念来阐述一种更为深刻、系统的“贵和”思想。我们讲的“协举”范畴,着重从有机的动态统一中,去系统理解事物的协同并举与提升,强调的是随需应变的整体性与全面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发展性与持续性的统一。协举的意义在于对无序而互动着的矛盾群进行协调优化,提升至和谐有序状态,以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因为,从整体上说,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从系统上讲,和谐是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协举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交叉跃迁。交叉,在这里意味着需要协调、协作; 跃迁,是指以并举、互举的形式向上发展。并举,指两方同时向上发展;互举,指两方或多方相互促进向其他方向上发展。任何协调、协作都是通过交叉才发挥其和谐统一的功能,产生趋同、合作的效果。任何并举、互举都是多方在整体提升中同时完成自身的提升。
具体说来,协举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协调并举:
( 1) 多系统交叉。多系统交叉,是指派生源向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时表现的协力互补、多样并举现象。如果不是多系统协力,作用力无法集中于一点。“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互相协调或相互匹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机制。”①用在矛盾系统上,协举的多系统交叉,是指使多种矛盾系统协调互补,合力集中一点,实现多样并举。多系统交叉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巨系统的某一部分向另一巨系统的某一领域渗透; 一系统的某一特性向另一系统的某一特性融通; 一系统的某一优势向另一系统的某一劣势填补; 系统的某一本质向另一系统的某一本质开放; 系统的某一中心向另一系统的某一中心靠拢。交叉的结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共赢”的和谐局面。协举中的交叉,区别于同一。同一是相辅相成,交叉是相互渗透。不存在统一性的对立存在就没有交叉产生,但只要有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动态共存,就一定有交叉,这是因为动态的对立性自身的发展受统一性的制约,在统一性的制约下,任何对立面都要与对方发生联系,对立的双方如果不联系,就无法表达统一性,这就是说发展着的矛盾都会有交叉发生。
( 2) 多整体跃迁。跃迁,是指飞跃式、突破性提升。多整体跃迁有以下三种含义: 整体的质变性发展; 对立的双方通过交叉实现统一性; 统一的对立面通过整合达到新的发展态。用在整体矛盾上,协举的多整体跃迁,是指让多种矛盾的整体协同运作,实现多元并举。整体跃迁是协举的集中体现。美国当代系统论者 E. 拉兹洛等人指出,整体性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原则,复杂现象大于因果链的孤立属性的简单总和,解释这些现象不仅要通过他们的组成成分,而且要估计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总和。有联系的事物的总和,可以看成具有特殊的整体水平的功能和属性的系统。这种整体观是卓有成效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把整体性原则应用于方法论。②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