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协举辩证法:方法论的跃迁升级【3】

韩庆祥 梁映敏

2018年05月07日09:2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第三,追宿性看待新问题。多样化实践所需求的方法论,不仅要能够预估性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够追踪现实事物的走势,侦测现实事物的未来归宿( 简称追宿) ,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新问题。因为只有能够追宿地理解新问题,才算是完全理解问题的实质,全面理解相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认识的片面性,才符合矛盾分析方法一直提倡的“全面地看问题”。

任何思维方式要想可持续地存在,都必须紧随时代的脉搏而舞动,要对共舞的步伐及时换位,创新方法链的换位思考、换层思考、换题思考是时代舞伴的身份特征。换位思考是改换另一个位置或座次再思考; 换层思考是改换另一个层面或层级再思考; 换题思考是改换另一个题意或问题再思考,这必然是矛盾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阶梯。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下,矛盾思维方式必须通过“三换”思考,深化其认识点、充实其世界观、周延其方法论、扩增其实践力、追加其哲学功能值。

第四,预估性发现新问题。从理论上模拟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等的多样化实践所需求的方法论,首先应当能够预先测绘、提早评估、追踪监控( 简称预估) 未来发展阶段上的新症结。因为只有能够预估新症结,才算是早发现,只有早发现并采取得力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盲目实践。预估性发现新问题,能掌控今天的策略与未来发展的“多样性”,协调今天的经济与未来政治的“多样性”,一统今天的文化与未来科技的“多样性”。预估性发现新问题,需要“多样性”的思维、“多样性”的创见、“多样性”的实践、“多样性”的理解。能够预估性发现新问题的方法论,才是可持续有效的方法论。面对 21 世纪竞争局面,创建能够保障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不断、接连诞生创意的方法论,是国家综合国力快速提高的需要,是执政党稳定社会大局的需要,同时又是各阶层持续生存的需要、生产力结构更新的需要、每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以及辩证法升级的需要。

第五,注重辩证多样的互补。矛盾的局部化并不意味着矛盾系统对外界的封闭。事实上,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矛盾互补性系统的辩证发展,协举辩证法提供了在不同的矛盾系统之间交流的平台。矛盾的互补性有两种形式: 同一类型矛盾的不同矛盾片断之间沿时间的互补性( 简称时间互补性) ; 不同类型矛盾或者不同矛盾系统之间在空间上的互补性( 简称空间互补性) 。在局部化过程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同一类矛盾沿时间的互补性。

第六,注重主基各方的可持续。协举辩证法在概念结构、实物结构、数学程式、哲学功能等四种“解”上,都是遵循可持续原则的。遵循可持续原则的哲学证明是原理、方法、效果对应贯穿的。在协举方法中,贯穿的含义是指,主基能够相互包含、相互接应、相互替补、相互证明、相互交感、相互沟通、相互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把存在的系统性、联系的自洽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矛盾规律结合起来,掌控事物的走势。

协举辩证法的实践形态

协举辩证法符合用一个国策调节千般社会矛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它倡导的“创新”战略,增强人们对“改革旧体制”和“创新再创新”的深层次理解,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快速、全面、稳步提升。协举辩证法的提出,其现实意义在于以一种新的视角达到对现实中国改革的协举理解,以图寻求用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新途径,进而为社会的和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性思维模式。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⑥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发展的本源是创新。习近平同志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要着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⑦

从协举辩证法分析,创新是一个系统结构。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以“赏新养新促创新”,创新与赏新、养新构成了一个协同并举的模式,从而达到创新的可持续目标。协举辩证是“一主二基”模式,赏新、养新、创新存在于“一主二基”的结构之中,其中,创新是主导方,赏新和养新分别是围绕主导方作用的两个左右基点。“赏新”意味着对创新的宽容和欢迎,意味着不怕失败,尤其是由创新带来的失败,应当鼓励和支持创新。赏新,一个观念的调整是: 宽容因创新带来的失误,反对因不愿犯错而不去创新。超越对与错,不以成败来判断对与错,而是以可持续的眼光来评判。赏新才能生出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 “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⑧

从全社会的氛围塑造来看,赏新的氛围首先来源于文化的自主性。如若文化不自主,便有可能成为思想型殖民国、精神型赖他国、意识型厌我国,一言以蔽之,成为以依赖心理为基础的文化殖民地。目前我国已经面临着人才外流、外来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等问题,因此,赋予文化产业链中的所有人才以自主创新性,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只有文化自主,才能广开思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贯彻得越彻底越全面,离创新型国家越近,越能尽快形成全民赏新的文化氛围。

“养新”意味着对创新给予实际的培育。培育的对象是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尤其在知识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人才和人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力量,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自身得到提升和发展。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手段是协调并举的,在一切工作中越是把人民群众当作社会发展的目的,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越能激发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能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促进人更快、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创新再创新,就要在人民中培育大批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尤其是青少年人才,这样才能掌握创新的自主权、主动权。习近平同志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赏新、养新、创新的三者关系正是“主基”关系,正是因为赏新和养新的存在,才能保证创新再创新,保证创新的可持续。创新要出结果,首先要有赏新的态度,其次要有养新的支撑,在这三者的关系中,“创新”为主,“赏新、养新”为基,两基点方服务于主导方,以主导方为目标,主导方依靠于基点方,以基点方为手段,主导方与两基点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所形成的整体以主导方的方向即创新为整体方向,这意味着在规定整体方向的同时,也规定了两基点方的方向,即赏新的前进方向也应指向创新的结果,不符合创新的赏新方向必定不是赏新的前进方向,不符合创新方向的养新要求必定不是我们的发展要求; 赏新与养新也互相影响,只有赏新的态度才能有实质养新的举动,只有养新的举措才能激发出更大的热情去赏新。明确两基点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界定赏新与养新的具体做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从而做到创新的可持续———创新再创新。

实现创新的可持续,既需要矛盾辩证法,也需要协举辩证法。协举辩证法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协举思维是构想创新的思维工具,二者都以实现可持续创新为目的。而协举的“一主二基”模式,是实现创新的具体路径和方式。只有把协举思维和协举辩证法应用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创新的目标。

总之,协举辩证法的提出,其现实意义在于以一种新的视角达到对现实中国改革的协举理解,以图寻求用以解决我们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新途径,进而为社会的和谐、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性思维模式。研究协举辩证法,有利于引导社会矛盾的有机协调,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与对抗,从而使整个社会得以和谐发展。它无论对深化和完善辩证方法论本身,还是对确立现实的发展道路,都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我们的结论是: 必须坚持矛盾辩证法,尤其在遇到“你死我活”的问题时,更需要坚持矛盾辩证法。在新的时代,要以协举辩证法来丰富和发展矛盾辩证法,协举辩证法不是对矛盾辩证法的否定,而是在矛盾辩证法基础上的发展,这种发展将对千变万化的复杂世界具有更加深刻巨大的解释能力。

①钱兆华: 《社会系统协调论》,《系统辩证学报》1999 年第 4期。

②[俄]拉契科夫: 《科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 495 页。

③W. Ross Ashby,An Introduction to Cybernetics,London: Chapman& Hall Ltd,1956.

④《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50 页。

⑤佩鲁: 《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 页。

⑥⑦习近平: 《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人民日报》2014 年 6 月 10 日。

⑧习近平: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人民日报》2012 年 12 月 12 日。

(作者简介: 韩庆祥,1957 年生,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映敏,1976 年生,哲学博士,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

来源:江苏社科院《江海学刊》2018年第2期《原创空间》

上一页
(责编:孙爽、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