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元锋
2017年12月21日15:1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原因
区域和区域关系在我国历来地位重要、关系重大。我国的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缩小到扩大两个时期。目前,这种不平衡和差距仍在扩大,而且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动因,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
(一)从平衡到非平衡的历史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区域关系上经历了平衡与不平衡两个时期的政策调整。改革开放前,国家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平衡沿海与内地发展,主要措施是沿海支援内地,工业向内地搬迁,政策向内地倾斜。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深谋远虑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区域政策调整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行一步、优先发展,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建特区,沿海先开放先改革,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这种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否则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奇迹和新时代,但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东部先行的历史现实依据及其政策倾斜
我国人口分布总体呈现东多西少、东密西疏格局,东部、中部地狭人多,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广人稀。这种格局是在农业经济时代形成的。和区位及西方的因素结合,对我国近现代经济走向发生了深远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转型,是在西方的强势侵入下从屈辱中开始的。海洋是近现代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通道。西方人主要自海上打进中国国门,西方的现代工商业和文明,就此在沿海布局扩展,沿海和东部地区首先受到影响,总体形成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沿海近现代工商业社会和内陆传统农业社会的畸形二元结构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内地现代化建设,西部从此有了现代工业和现代城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需要打开国门借助西方的市场、技术、资本和经验发展自己,开放地域的选择至关重要。东部优先、东南先行政策的确立,主要是根据外向型发展的市场原则制定的。东部沿海地区地缘优势突出,与欧美和日本等贸易交往便捷,易于借力。
为支持东部优先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涉及改革、市场、开放、人才、产业、交通、财税、金融、项目、投资和资源等领域。交通是东部先行,重大产业项目是东部先投,主要改革和开放措施是东部先试,财税金融和外贸政策向东部倾斜。同时,针对东部能源资源短缺、西部和东北资源富集的区域特点,为了保障和支持东部,对自然资源实行国家垄断和管制配置,加剧了西部的劣势、减弱了东北和其他一些地方的优势。由此导致其他区域尤其是西部发展要素的大量东流南下和工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结构性塌陷。当然,东部对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也有非常重大的贡献,主要是通过中央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和支持,吸纳其劳动力就业,拉动其能源资源类工业发展。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国一盘棋精神和巨大优越性所在。
(三)东部的市场竞争发展新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之间差别并非特别严重,甚至东北和中西部一些地方的工业基础要强于东部一些地区。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全国各个区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已经完全今非昔比。但从区域之间比较观察,分化和不平衡也迅速形成,东部和西部迅速裂变为发达与欠发达的两极,东北经济重要性相对下降并进入艰难转型,中部则形成了明显依托甚至依附于东部的新发展形态。这种状况,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来解释:早期是东部优先政策导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主要是吸引国内外各类要素向沿海聚集,推动其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从小到大甚至从无到有迅速成长。第二阶段是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东部优先政策助推东部地区的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形成四轮驱动格局,发展水平全面超越其他地区,走出去和国际竞争力基本形成。现在则是东部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全面形成,与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与竞争能力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
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关键在于东部与其他地区的区域比较成本差异。东部优先的政策导向,对降低东部地区的发展成本、提升其要素聚集能力关系重大。但东部沿海地区内在具备的区域比较成本低于其他地区的优势,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沿海具有人口多空间小、销售市场大、运销成本低效率高、企业距离国内外两个主要市场近、产品水运海外和原料从海外获取成本低的明显优势。在目前的交通运输条件下,远距离和大批量大吨位物资运输,海运成本远远低于陆运成本。这也是全球发达地区基本分布在沿海,落后和贫穷地区多数都在内陆的重要原因。
总之,东部地区已经完成了从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向全面市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的历史性跨越,其他地区程度不同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这是目前我国区域不平衡依然在加剧的根本原因。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