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秋石:坚定文化自信 谱写文化强国新篇章

2017年07月03日14:10    来源:《求是》

原标题:坚定文化自信 谱写文化强国新篇章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制高点,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坚如磐石的文化自信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境界,进一步开创了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谱写了文化强国新篇章。

一、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没有共同思想基础的维系和支撑,党将不党,国将不国,民族也不会有凝聚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始终巍然耸立。

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视角、从世界各国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入论述文化的重大作用、重要地位,深刻阐释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并列,从“三个自信”上升为“四个自信”,而且将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并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从“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和“三大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更加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特别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功,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较量日益凸显,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手段。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攻击我们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人权、贪污腐败、社会治安等问题,起劲地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其目的就是要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相关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大部署。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事关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强调,我们既要做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因党而立,党校姓党是天经地义的要求。党校的工作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出积极贡献。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做强网上正面宣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等等。在这些重要论述指引下,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蓬勃开展,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来说,确立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形成了一套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2013年12月,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3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专门阐释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对师生专门讲了这个问题;5月28日,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求,强调要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同师生们座谈时又集中讲了这个问题,对少年儿童提出要求;6月9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对两院院士提出要求;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广大教师提出要求;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深入论述这个问题,对文艺界提出要求,等等。2015年,中央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要求在贯穿结合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016年,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的法律规定。通过几年来驰而不息的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尽显其“为益之大,收功之远”。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谢磊)
相关专题
· 《求是》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