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小俭大奢”不足取

魏寅

2017年04月05日08:09    来源:解放军报

唐代来鹄的《俭不至说》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烧掉衣服、扔掉饭菜,会让人难以理解,因为“衣可贵而食可厚,不忍焚之弃之也”;然而,家有无用之人、厩有无力之马,无用之人服其衣、无力之马食其粟,比焚衣弃食造成的浪费更大,却少有人为此感到吃惊。这一现象,引人深思。

“一边节俭、一边挥霍”,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据《汉书》记载,公孙弘任汉武帝的丞相时,仍然盖布被、吃素菜,并用自己的俸禄供养故人和宾客,以致穷得连一点积蓄都没有;然而,对于汉武帝的大兴土木、连年征伐,他不闻不问、不肯劝谏,以致民穷财尽、国力空虚。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能做到自己“小俭”,却无法阻止“大奢”,境界自然是不高的。

与公孙弘相比,明朝宰相张居正虽然“小俭”有不如,“大奢”却能尽力避免。《明史》记载,明神宗时,六宫嫔妃逐渐增多,国库银钱多被抽调使用。张居正为此进谏,请神宗将户部账册放在案旁经常看一看,“量入为出,罢节浮费”,并请求停修宫殿,节省各项开支。神宗虽不情愿,但也能违心听从,国库因此得以及时止损。

事有大小,不可察其小而忽其大。“量粟而舂,数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以治国。”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一粒米、一滴水、一张纸的节约,固然重要;但如果小处算计、大处浪费,就如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是“看起来节约”,实际效益却有限。尤其是决策失误、胡乱拍板导致的定错发展方向、上错工程项目、买错设备设施,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还会贻误发展时机、迟滞发展步伐。

真正的节约,应当是既算清细账、又算清总账,小钱不乱花、大钱能用好。把钱花到点子上,就能办成大事,受到群众点赞;花钱花不到点子上,就会引发非议,甚至千夫所指。“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却没有人因此而痛恨埋怨他;秦始皇营建宫室,挥霍无度,则“人多谤议”。究其原因,正是经费的投向不同。因此,领导干部都应常常“远想秦皇之事”,把准把好经费资源的投向和投量。

当前,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把钱袋子管得更紧了,反对“指尖”“舌尖”的浪费也已成为共识;但与此同时,有些程度更高、为害更甚的“浪费”,却仍存在一定市场。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前任建、后任变”,总是另起炉灶、反复“烧钱”;有的思路不清、定力不强,项目常常“烂尾”、投资总打水漂;有的爱出风头、爱争面子,净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有的注重短期效应、急于弄出成果,干一些“寅吃卯粮”的事。结果折腾来折腾去,精力消耗了、资源浪费了,事却没办成几件。

明明是花错了钱,有人却轻描淡写说成是交“学费”。诚然,有些工作是探索性的、有风险的,交点“学费”可以理解。但是,有些“学费”实在交得不值。《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耗尽千金的家产,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为“屠龙之术”这种听起来唬人、实际上没用的东西交“学费”,其实就是浪费。

还有一些浪费,之所以会产生,不是因为领导干部的能力不足,而是“不情愿”放弃这种浪费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有的人视节俭为“风声紧,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哪里上级盯着,就节约点儿;哪里有空可钻,就不节约了。这样的节约,不是真节约而是“装节约”,时间久了,难免有“忍不过”的一天。

《易经》中谈到对节俭的三种态度:“甘节”,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安节”,能安于节俭,不追求享受;“苦节”,把节俭当作苦事。领导干部理应视“苦节”为可耻之事,少在节约的问题上装样子、走过场;真正把“甘节”当追求目标,让节俭成为发自心底的自觉行动。

推荐阅读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

以清醒和定力防范“围猎”

大家手笔:把握创新型社会的三大特征

学习文选: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望海楼:中共为什么“勇于自我革命”

勿当五种“不为”官:“庸、躲、看、懒、木”

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推进“五个区别”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