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综合报道

杜飞进: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6年07月13日08:1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视野宽广,从古今中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中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在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结合中指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要求、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在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宽广历史视野中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自然运动有规律可循,人类社会发展同样必须遵循规律,表现为由无数个偶然事件构成的必然趋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隐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当中。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了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历史,从中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一,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及其紧密的内在联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是人类社会重大跃进、人类文明重大发展的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及其紧密的内在联系。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现象及其规律,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科学。自然科学通过理论进步和技术发明来掌握和支配自然力,代表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则提供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对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引,为社会正常运行提供理论和社会思想支撑。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交融互促、互为支撑。从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趋势看,其呈现出学科分化细化和学科交叉融合相并行的趋势,越是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是水乳交融。从实践中看,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通过劳动的有序组织和管理、通过市场的转化和交换来实现,而这些领域必须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二者同等重要。当然,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方向指引、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社会制度模式变迁、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以至于“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第二,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阐明了世界观、方法论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受世界观影响而形成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也就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世界观与方法论联系在一起,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发展面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真理、注重实践,能够深刻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向着正确的社会进步方向、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积极“改变世界”。而非马克思主义者秉持的是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么要求人们在行动中遵从某种宗教教义或神灵启示;要么认为人们可以不顾客观现实按照自我的感觉经验、愿望、主观意志等行事,主张是精英人物而不是人民创造历史;要么孤立地、静止地、呆板地考察事物,得出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看法。坚持不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社会科学,显然难以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正确规律,难以正确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也不可能坚持理论研究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立场。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学说粉墨登场,却都没能够有效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经济金融危机依然反复发生,便充分说明了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无论一个理论看起来多么完备,在现实面前都会苍白无力。

第三,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找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正确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发展规律。哲学社会科学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思想意识范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这种连续性和继承性不仅表现为一种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过程,也表现为前一种社会形态能够积累出后一种社会形态的产生所必要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条件。因此,扎根于社会土壤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必然表现出其连续性和继承性。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扬弃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在吸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理论、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从而不断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的。既然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那么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必然要采用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这一有效路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融通并不是简单地拿来。一方面,不存在可以简单移植、套用到任何地域任何历史文化中的通用理论,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必须在有分析有鉴别的批判基础上借鉴,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吸收。另一方面,没有民族的特点和民族的独特贡献,就难以立足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之林,因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强调民族性,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四,深刻揭示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找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生长点。习近平同志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规律和理论的生长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隐藏在自然界和社会运行之中,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发掘。这一探索和发掘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正是通过不断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才具有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一种理论学说也才能具有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发展自身的过程。在社会发展中,矛盾普遍存在,矛盾背后是规律在发生作用;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是发现规律的突破口。因而,理论创新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价值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生长点。当然,受到时代条件和研究者视野的局限,各种理论对规律探索的程度是不同的,在各种理论的比较、竞争中,在人类对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中,一些理论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抛弃,一些理论被新的理论所替代。只有那些随着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理论,才因其能够不断解决理论自身内部的问题、始终正确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下一页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