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跃春
“四小龙”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经济空心化、家庭债务繁重、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日益显著
第一,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韩国与台湾制造业面临一定挑战,而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韩国经济依赖制造业出口,但当前制造业地区发展不均衡;在全球价值链中,韩国企业又面临美日核心技术的“堵截”和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追兵”,处境较为尴尬;与此同时,韩国的服务业多由技术含量和盈利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组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较少,行业监管不利于竞争和创新,使得劳动力、资本和政府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拉低了行业生产能力。台湾则过度依赖代工和电子、半导体等少数制造行业,缺乏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最终产品的出口市场又过于集中,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和脆弱;受限于岛内需求,服务行业多为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产业,在两岸“服贸”协定难以签署的情况下,失去了依靠大陆产业转型刺激服务业发展的良机。
第二,香港经济泡沫化和“空心化”严重。房地产业作为香港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寡头垄断和与之相关的高楼价催生了楼市泡沫和投机行为,造成了市场供需的严重失衡,抬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在将工业制造业转移至大陆后,香港制造业急剧萎缩,转而专心发展配套服务业,形成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及工商服务等对外部需求依存度极高的四大支柱产业,导致经济“空心化”问题严重;且随着“前店后厂”模式的衰落,香港没有适时开展技术创新、向知识经济转型,严重影响服务产业增值能力和竞争能力。
第三,家庭债务繁重成为普遍状况。韩国家庭债务增速明显、总量惊人。据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统计,截至2015年9月,韩家庭债务已高达1166万亿韩元,2012-2015年(9月底)增速呈上升趋势,分别为5.2%、5.7%、6.5%和10.4%;住房抵押贷款是家庭债务的主要形式,其主要成因是低利率政策、对住房贷款的宽松限制以及住房建设拉动的楼市回暖等。新加坡整体家庭债务状况良好,但存在一定风险。目前主要的风险是,新加坡利率上涨增加了家庭还债的压力,而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收入的影响则可能制约家庭偿债能力。
同样,港台家庭债务近年来也不断攀升。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05-2015年间香港家庭债务占GDP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已达66.3%,其中,住房按揭贷款是最大的债务组成部分,其他私人用途贷款次之;香港跟随美联储提高利率之后,有可能对偿还这两种家庭债务产生一定压力。台湾家庭债务状况有所恶化。调查显示,2015年台湾家庭负债占GDP比重达到83.8%,债务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高达120%,家庭财务杠杆较高。在台湾整体储蓄率较高的情况下,债务情况依然可控,但在经济增速较低的大背景下,债务对个人消费的制约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
第四,贫富差距拉大日益成为社会问题。新加坡绝对贫困现象并不严重,但自2000年起,新加坡的收入不平等趋势愈发明显,近些年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6以上,即使通过政府转移和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仍高位徘徊在0.41-0.43,超过了联合国设定的收入不平等国际警戒线(0.4)。韩国本是基尼系数较低的国家,但是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该系数进入上升轨道。
香港的贫富差距也非是香港社会的短期问题。有数据显示,1981年香港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2012年更飙升至0.537。台湾当局公布的基尼系数并不高,基本维持在0.35左右;但台湾民众的感受却与官方数据迥异,这一方面源于贫富差距议题政治化和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也因为台湾结构性失业严重,实际工资水平多年未变,与民生有关的物价大幅上涨。
2016年亚洲“四小龙”经济走势展望
韩国经济形势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内私人消费、投资等的拉动较为强劲;忧的是家庭债务高企、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可能会对韩国私人消费和出口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具体而言,2016年韩国的私人消费因消费者信心的增强和国内外游客人数的增长将成为重要拉动力,但设备投资因国内外经济不确定因素尚存可能出现不景气状况;住宅投资受需求上升的影响可能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但韩国家庭负债沉重可能成为制约因素;商品出口因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预计将有缓慢复苏,但作为最大出口市场的中国增速放缓可能对韩国出口增长有一定制约。韩国央行预计,2016年韩国的失业率稳定在3.5%,整体物价水平小幅上涨1.4%,经济增速约为3.0%。
新加坡可能持续中低速增长势头。对2016年新加坡经济形势各权威部门的预测基本在2.5%左右。其中新加坡央行发表预测称,2016年新加坡经济增速将在1-3%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计值为2.9%,而新加坡国内学者预测为2.2%。从内部因素看,金融服务业、批发贸易等优势行业以及国内需求将继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是石油钻探、零售、食品等行业分别因油价波动和劳动力市场紧缩的影响,将不会出现较大起色。从国际因素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美国服务业主导的增长模式可能不会刺激外部需求的增长;而美国的加息政策和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则可能会对新加坡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相关专题 |
· 《人民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