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客观性原则。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从他一生的全部活动出发,结合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个性的实际,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全面的探讨,切莫局限于一时一事,抓住一点概况一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事实上,包括杰出人物在内的任何历史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带着时代的烙印和历史的局限性。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以后人之要求苛责于前人,而是要深入探析历史人物活动造成的客观效果与其主观动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对历史人物进行武断片面的评价。有的论著以为蒋介石日记所说的都是真实的,那就未免太简单而不客观了。也有的论著对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采取攻其一点,无限放大,甚至不惜公然造谣,以此否定共产党执政的高绩效和合法性,这同样丧失了客观性。而学术性的第一要义在于真实性。
三是阶级性原则。在阶级社会里,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和他的阶级利益息息相关的,一切人“都不过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负担者”(马克思语)。习近平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因此,我们评价任何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必须坚持阶级性原则。坚持阶级性原则,并不等同于对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进行“贴标签”,倘若按历史人物的阶级地位来判断其历史作用,是什么问题都难以说清楚的。比如在清朝末期,同是地主阶级出身的洋务派和顽固派、改良派和保守派,却起着非常不同的历史作用。坚持阶级性原则,其实质是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阶级地位考察,充分发掘历史人物动机背后的阶级动机,以便更为深刻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更有益于对历史人物进行较为公正的评价。阶级性原则不仅可以成为评判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分析时下一些虚无主义势力唱衰中国、抹黑革命领袖、诋毁英雄的真实意图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样,我们也明白为何这些虚无主义的行径会遭到如此强烈的声讨,因为如同列宁指出的,“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不站到这个或那个阶级方面来(既然他已经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能够不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胜利而高兴,为其失败而悲伤,能够不对敌视这个阶级的人和散布落后观点来妨碍这个阶级发展的人表示愤怒”。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