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张曙光:论秩序与社会历史秩序【4】

2015年05月19日10:45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原标题:论秩序与社会历史秩序

  注释

  1 混乱不同于混沌(Chaos),后者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一种复杂性现象,指的是一种在动力学上确定的但不可预测的运动状态,其不可预测性源于其运动的不稳定性,因为混沌系统对无限小的初值变动和微扰都很敏感。混沌系统具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二是临界水平,这里是非线性事件的发生点;三是分形维,它表明有序和无序的统一。混沌系统经常是自反馈系统,出来的东西会回去经过变换再出来,循环往复,没完没了,任何初始值的微小差别都会按指数放大,因此导致系统内在地不可长期预测。天气变化是典型的混沌运动。混沌现象的一个著名表述就是蝴蝶效应: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会在北美引起一场飓风。

  2 《老子》第五十一章。

  3 《尚书·皋陶谟》。

  4 《荀子·礼论》。

  5 人类所说的自然界,其实是人类直接生存于其中以及观察所及的自然界,即宏观上处于有序状态的自然界,它并不排除具体事物在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变化,反而以此为前提。当地球自身发生破坏性极大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大的自然变异时,地球上的宏观秩序才会短暂地进入某种无序状态。地球的突发性变化,是它自身运动所积累下来的矛盾的调节方式,调节之后它就会恢复常规的秩序。至于地球遭遇其他星体的异乎寻常的物质撞击或能量辐射,则属于更大范围的自然界本身的相互作用,人们也只有通过发展有关的科学技术加以防范。

  6 参见[比利时]普里戈津等:《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24~258、309~343页。

  7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68页。

  8 《老子》第七十七章。

  9 动物的进化仍有很多不解之谜。著名学者威尔逊写道:“为什么一些灵长类动物完成了比其他有脊椎动物类群更为高级的进化呢?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确实,大脑容量的大小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伴生因素,因为最有趣的动物往往是脑量较大的猕猴和猿。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智力在多大程度上能作为一种使其偏向复杂社会的前适应,也不知道智力在多大程度上是对某些外界选择压力的响应而改良社会组织后的适应方式。”参见[美]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毛盛华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3页。

  10 美国动物学家德瓦尔通过对黑猩猩多年的观察,发现这种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个性性,其情绪、意志和认知因素的发挥,甚至能够实施诸如讨好、隐瞒、引诱、示威、调解等行为,说明它们已有复杂的意识或心理活动。但这仍然可归类于生物学模式。参见[美]弗郎斯·德瓦尔:《黑猩猩的政治:猿类社会中的权力与性》,赵芊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另参见[英]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 就现代学术思想而言,作为人类最高思维形式的哲学虽然已认识到传统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并力求形成一种重新贯通天人的新的思维方式,但是,人类与动物的质的区别毕竟是一种基本事实,人类也只有通过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与自然界拉开足够的距离,才能发展自己并在一个更高的历史层级上与自然界形成和谐的关系;并且,人类要真正成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类存在,即每一个民族及其成员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形成类意识和对类的认同,终结人类内部的压迫、敌视与解决冲突的战争方式,真正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而,我们仍然处于探索合理而有效地说明和解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哲学思想的途中。从“人”与“动物”的异质性出发,解释人类及其事务的性质与功能,并由此促进人类的认同与共生共荣,仍然是哲学的重要任务。但我们同时应当谨记不能把人与动物的异质性加以绝对化,从而也不应当把人类的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区分绝对化。

  12《老子》第八十一章。

  13[美]弗郎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31页。

  14 参见[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18~24、54~57页。

  15 “乱伦禁忌”是一个研究人类规则与文明产生的很好的案例,但从达尔文以来,许多著名学者对此的看法各不相同,生理认知说、情感嫉妒说、内部冲突说,还有弗洛伊德借助希腊神话俄底浦斯“杀父恋母”的罪感心理说等等。它很可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更倾向于认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即乱伦禁忌主要为了突破狭小氏族内部血亲婚配导致的封闭和内部问题,通过不同氏族间女性或男性的交换即对外通婚,使氏族的交往和活动范围得以扩大,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涂尔干的解释则是禁止氏族内异性接触特别是性接触带来的问题。参见[法]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2页。

  16[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37、46页。

  17 转引自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346页。

  18 参见[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2~82页;另参见[英]泰勒:《从开端到柏拉图》,韩东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0~132页。

  19 《老子》第八章、第七十八章。

  20 《论语·阳货》;《论语·为政》;《论语·泰伯》;《论语·子张》。

  21 《春秋繁露·观德》;《春秋繁露·阴阳义》。

  22 《荀子·天论》。

  23 《荀子·王制》;《荀子·富国》。

  24 参见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9~112页;另参见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14页。

  25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6~927页。

  26 荣格的术语“集体无意识”,如果用社会学家涂尔干的术语,则是集体意识。

  27 28 参见[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第1卷,王佩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61~66、109~116页。

  29 《老子》第十八章、第三十八章。

  30 《庄子·天地》;《庄子·胠箧》。

  31《庄子·齐物论》。

  32参见[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692~814页。

  33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0、275页。

  35[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2、424、441页。

  3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第23页。

  37[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674~675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39 至于夏商两朝的社会性质,则一直存有争议,许多学者都反对将其视为奴隶制社会或奴隶社会,因为当时是氏族、部落制与封建制的混合,基本的生产方式也非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40 马克思曾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相对于“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与正在形成的人类社会世界或“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一个更为理想的人类社会形态,后者则是人类各个国家与民族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科技以及共同面临的战争与生态问题的联合,这其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对立。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是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发展的产物,都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文明的不断提升。

  41 参见[美]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闵家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1、103、104页。

  42[德]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罗悌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序”,第2页。

  43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21~22页。

  44 参见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4~689页。

  45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7页。亨廷顿这句话是有特定语境的,他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转型时期。但即使如此,我认为这句话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失。

  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6页。

  47 有关论述可参见张曙光:《价值理想与现实实践:中国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48 参见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49 有关论述可参见张曙光:《价值理想与现实实践:中国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50 参见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摘要】自然有其秩序,社会也有其秩序,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重大区别,在于社会秩序作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秩序,不能不体现人们自己的生存能力、需要、愿望、理性以及相互关系并随着这些方面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呈现出明显的价值属性和历史性。在社会发生结构和制度变革时期,人类秩序的历史性鲜明地表现为旧秩序的瓦解和新秩序的形成。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各种内外部矛盾被激发并频繁发生,使社会长期处于某种无序和过渡性状态,人们的心灵也变得极其不安和浮躁,甚至失去生活的意义感。秩序既是人们正常生活的条件与表征,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来源。经过超过一个半世纪的伴随着血与火的巨大历史变迁,特别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步入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现代文明秩序的大门。从哲学的根本性与普遍性理解秩序和社会历史秩序,我们才能自觉地范导自己的行为并推动全社会建立良好的秩序。

  【关键词】秩序 社会历史秩序 规则 文明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B03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张曙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实践生存论、文化与价值的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现代性论域及其中国话语》、《论价值与价值观》(论文)、《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主编)等。

On Order and Social Historical Order

—Thinking about Stat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Zhang Shuguang

  Abstract: There is natural order as well as social order. The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social order acts as the order in people's life, so it must reflect the people's survival ability, needs, desire, reason and interrelationship, and change as these factors change, thus taking on obvious value and historical propertie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the prominent historical property of human order manifests itself through the collapse of the old order and the forming of the new order. For the late-starting countrie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modern society causes a variety of frequently happe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flicts, which leaves the society in a disordered and transitional state for a long time and makes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very restless and impulsive and even lose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Order is not only the condition for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ordinary people's lif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Due to the 150 years of great changes, especially the 30 plus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is now entering the door to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order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nly when we understand order and social historical order from the fundamental and universal nature of philosophy, we can consciously standardize our behaviors and promote the whole society to establish good order.

  Keywords: order, social historical order, rules, civilization, social transition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学术前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