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孙丽萍:改革开放以来我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2014年11月04日14:4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主讲人:孙丽萍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主  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讲座要点:

一、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理念和宗旨

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成就

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民生问题的新思路以及实现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道路发展民生事业的宏伟目标

讲座全文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政策越来越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民生的投入越来越大,民众受益的程度越来越广泛。我们知道,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阶段,为改善民生和解决重大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和伟大实践,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中国的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体会和认识。

一、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理念和宗旨

1.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在吸纳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资产阶级民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并且是在继承弘扬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纲领中规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集中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规律。马克思17岁时写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对人类的两大贡献: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他的学说对人类的幸福、对人类的发展轨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追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历程可以看出,注重和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思想精华的一个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他们的德治仁政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了保民、惠民、恤民、养民、富民几个方面。特别是孟子的君轻民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尤其突出,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唐代诗人杜甫的不朽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满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置个人悲苦于不顾而关注大众生存状态的高尚自觉的忧民情怀,得到后世人们的称赞。近代以来,为解国弱民穷和人民身体羸弱之苦,以虎门销烟著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广为流传,体现了封建士大夫舒国之难、解民之困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初期颁布的带有纲领性质的《天朝田亩制度》,描绘了一幅农民起义军眼中的理想蓝图,就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太平天国早期正是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为追求这样一种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男子为兄弟,女子为姐妹的理想社会而打拼而奋斗。

孙中山年少的时候,在家乡被称为“洪秀全第二”。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非常丰富。他认为民生就是民众的生活、生存、生计和生命,民生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历史活动中心,民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也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后来的中国社会建设。孙中山先生主张的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实业。在他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孙中山转而寻求实业救国的道路,并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古往今来的一切优秀的中国人,大都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的情结和追求真理的勇气,中国共产党人更不例外。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解决,与中国历史上一切优秀分子的民生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2.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解决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所决定的。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到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民期盼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例。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因为蒋介石、汪精卫的背叛革命而破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起义的一系列斗争。在八一南昌起义受挫后,党在汉口举行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政策,由此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要得到农民的拥护,就必须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一是规定了没收土地的范围是“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二是规定了土地的分配的详细办法如“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此标准为主体),“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比不能劳动者多分土地一倍”;三是规定了土地税15%、10%、5%,以15%为主,该税由县苏维埃政府收缴并上缴给苏维埃政府支配。通过差别税率,苏维埃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在拥有土地之后,支持战争,支持革命。后来,毛泽东主持制订的《兴国土地法》中,对此前土地法的一些规定进行了修正。1930年9月召开的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各地土地政策中“左”倾错误逐步被纠正。这样经过3年多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基本形成,这就是: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这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在中央苏区时期能够得到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1934年1月,毛泽东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他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还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正是因为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把人民的利益放到首位,才使得广大群众用生命同敌人进行战斗。

我们知道,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号召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这就是为了解决当地百姓负担过重、生活困难过多以及部队供给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44年9月,在纪念一名在陕北安塞烧炭中牺牲的普通战士张思德同志时,毛泽东发表了影响久远的哲学名篇《为人民服务》,开宗明义就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945年6月11日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首次将“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从而在党的根本大法上确定了这一崇高而远大的目标宗旨。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地坚持奋斗。

3.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夕

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了改善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生活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之后,在完成了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后,基本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就为改善民生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可以说,从新中国成立到实行改革开放的近30 年间,我国的民生发展处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民众基本的经济文化需求的低水平保障时期。在这个阶段,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工业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没有能够关注到更多的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民生改善步履维艰。

到197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前夕,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大体上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1977年6月,万里同志到安徽任省委第一书记时,他感到自己不熟悉农村工作,到任后用三四个月去农村考察农业,去看农民,把全省大部分地区都跑到了。他这样说,“到农村一具体接触,还是非常受刺激。原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么低啊,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的样子。淮北、皖东有些穷村,门、窗都是泥土坏的,连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这样的状况在中国的农村当时比比皆是。所以,后来覆盖全国农村大变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的包干到户中开始了,中国的改革也是从农村率先突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改善,对于整个民生的改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某些民生改善的方面,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以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为例。血吸虫病从前困扰了南方百姓许多年,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和幸福生活产生了大的影响。毛泽东能够体察人民的疾苦,1955年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诗中写有这样一段文字:“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表达了一位人民的领袖与人民群众情感相连的真挚朴素的情感和为民思想。民生问题一头连着中南海,一头连着广大的基层老百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讲堂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