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孙丽萍:改革开放以来我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2014年11月04日14:4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成就

1.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改善民生的新起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纪元。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影响深远。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讲话中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道路,这是邓小平为核心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的理念,他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论断,也深刻影响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和人民群众的选择。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开的农村政策,归结起来有两点:一个是松绑,一个是让利。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受益的人群之广泛、得到实惠的农民之高兴程度,不言而喻。

2.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三步走战略”目标,对民生事业影响重大

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大平首相时,提出了“小康”的概念,对民生事业影响巨大。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时代命题。同一个月,邓小平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在去四川访问的途中,说到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二十年是从一九八一年算起,到本世纪末。大体上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技。”这也就是说,在2000年之前,我们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在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技领域。

党的十三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经济搞好了,民生事业才有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三步走”的战略中,都将民生问题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了翻两番的目标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一段时间的目标完成了,又一时间段的民生建设开始了。因为民生事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在“三个有利于”的客观判断标准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们不可能在上个世纪就解决21世纪出现的民生问题,但是能够通过科学研判和科学总结提出一些合理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建议或方案来。

20 世纪80 年代末,东欧发生剧变,苏联也迅速解体了,给共产党如何执政、如何为人民服务提出了新的课题。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忽视了对本国本地区民生的进一步改善,尽管前苏共也曾将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写进了党章。人民不仅要看你如何说,更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做。所以,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就明确提出,判断一个社会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000年2月20日至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仅要求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等物质方面的条件,而且要求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也从执政党的高度来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002年12月5日至6日,在十六大刚刚结束后,胡锦涛同志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深刻阐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之后,采取了多项实际的惠民措施以改善民生。比如实施“四减免”如实施四减免——免除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五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农村家电补贴,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等。这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的落实,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并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到了实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讲堂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