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4)分论坛三
汉学范式与中国问题
长期以来,东西方学术界关于中国的研究一直源远流长,无论是关于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也无论是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还是关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具特色,并形成了各自的传统,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崛起,更是引发国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关于中国的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形成了“中国学”(特定领域内被称为“汉学”)研究。
从国外“汉学”研究代表性研究者及其已经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来看,例如美国的费正清、夏志清,欧洲的高本汉、顾彬,日本的竹内好,等等,这些汉学家及其汉学研究因其特定社会需要和学术背景,形成了特定的关于中国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对于中国学界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国外汉学研究注重理论,注重自己社会的时代需要,注重社会历史中的个体经验和边缘力量,注重全球视野等等,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这种研究范式对于认识中国有特别的意义与价值,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某种误读乃至偏见。
比较各种面对中国问题时不同的研究范式之间的异同,或者说比较不同范式下不同的中国问题如何生成,对于提升国际中国学研究的水平,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分论坛将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讨论:
1. 从传统汉学到现代中国学的研究范式演变与学术取向
2. 中国学术传统与现代性命题
3. 问题意识与范式建构
相关专题 |
· 北京论坛(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