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周文彰:用改革释放文化的力量

周文彰

2014年04月18日15:42   来源:前线

公有和非公文化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决定》特别讲到公有和私有的关系,更值得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公有和私有的关系使我们迈不开步子;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消除私有制经济,曾经使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压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公有和私有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正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和非公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全会《决定》还特别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这项重大的改革政策对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多年管理协调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文化领域对公有文化企业和非公文化企业关系的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文化固然有其特殊性,但这种特殊性不应成为我们对文化企业采取不同态度的理由,例如,我们总把体制内的广电、新闻、出版、报纸、杂志当成“亲儿子”,而体制外的非公文化企业常常不在重要会议、政策关照的范围之内。如何对体制内外的文化企业一视同仁,让他们受到同等关心、平等竞争,这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令人鼓舞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有一系列关于鼓励非公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比如,《决定》指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降低门槛,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的改制经营;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文化交流项目;支持各类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相结合。这些部署为我们平等对待公有和非公文化企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贯彻落实下去,使得这些政策不至于出现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现象。公平对待各类经济实体、社会群体等等,是贯穿《决定》并突出强调的重要改革精神,也是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并付诸实践的重要执政理念。

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核心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是建立一套有利于释放文化力量的体制机制,实质都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因此,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一定要有改革的信心和勇气,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的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其次,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所以一定要解放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就是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用改革释放文化的力量。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前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