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正确处理的
重大关系有哪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自然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这里重点讨论三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按照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am) 揭示的城市化发展三发展阶段论[18],我国在30%~70%之间都将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这是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根据城市病发展的四阶段论[19],城市化率在50%~70%是城市病的发作阶段,城镇化是不健康的。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应该说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和城市病发作阶段的叠加期。从中国城镇化过程的特征看,在中国城镇化刚刚进入快速发展和城市病发作阶段的叠加期,虽然还没有出现诸如拉美和印度那样严重的“城市病”,但也存在诸如“半城镇化”、“隐性城镇化”、“被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和一定程度上的“病态城镇化”等现象和问题,而且各种问题和矛盾日渐积聚、突出。此外,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在城镇化宏观整体布局上,还存在着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未雨绸缪、及早诊治,势必演化为日益严重和难以治疗的“城市病”,甚至陷于“拉美陷阱”,严重影响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周期和城市病显性化和发作阶段的叠加期,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速度太慢的问题,而是城镇化质量方面存在缺陷,我们必须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关键,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否则,城镇化就走不下去。从当前的情况看,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逐步解决半城镇化问题。要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坚持两手抓,一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一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二是要以人为本,妥善解决城市病问题。要提供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优先解决城镇人口的就业、安居、教育、医疗、交通等问题,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三是要转变城镇发展模式,提升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城乡不同类别的空间管制,大力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围绕提升城镇发展软实力,加快城镇服务功能建设和综合管理,提高城镇管理服务水平。四是要建立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确保城镇化健康发展。科学制定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城镇化质量纳入政绩考核、重大事项督查范围。
(二)正确处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既意味着农业剩余人口由农业和农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也意味着土地由农业、农村用途向工业、城镇用途转变,是农业剩余人口市民化(人口城镇化)和农地非农化(土地城镇化)的统一。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农业剩余人口市民化被分割为农民非农化和农民工市民化两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成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极大地推动了农民非农化和农地非农化,但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阻碍,农民工市民化速度却异常缓慢。2000-2012年间,城镇化率始终落后非农化率14-15个百分点;如果仅仅考虑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落后农民非农化率的差距就更大了(2012年为31个百分点)。土地城镇化(或农地非农化)的速度也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2000-2011年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67.8%,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94.3%,但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52.7%。如何协调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与土地非农化的关系,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民工市民化挂钩。二是实行征地和农民工市民化挂钩。三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当然,对于其他就业能力较差、不能稳定就业的农民工,政府也应尽可能的做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积极为其落户创造条件。
(三)正确处理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地方探索的关系
城镇化是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是改革。从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看,改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尤其要加强城镇化的规划引导和制度的顶层设计,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加强全国城镇化的科学布局和统筹规划,统筹谋划和大力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财税金融、投资融资、行政区划等方面的改革,妥善处理关系城镇化发展全局的几个重大战略难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10]。如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福利待遇,健全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专业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的政策;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和投融资机制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通过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行政区划的壁垒,赋予地方更多的发展自主权。同时,要把顶层设计和鼓励地方探索结合起来,发挥好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今后,要深化试点示范,通过小范围实践、小步子突破,逐步总结推广。如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全国规划布局和改革要求,因地制宜,积极试点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流转和宅基地退出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积极探索和总结各地城镇化道路和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占斌.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13,(1):3-13.
[2] 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经济形势报告[N].工人日报,2013-11-4.
[3] 蔡昉.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1):56-71.
[4] 陈亮等.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变动分析——基于日韩及金砖四国等典型国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6):44-55.
[5] 郑秉文.转型发展中警惕中等收入陷阱[J].杭州,2012,(8):64-65.
[6] 李月,周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9):64-72.
[7] 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J].经济研究,2012,(9):17-29.
[8] 杨晶.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J].行政管理改革,2013,(9):4-12.
[9] 简新华等.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J].当代财经,2013,(9):1-6.
[10]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11]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A].张占斌、黄锟.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建设[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7-20.
[1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 刘世锦.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N].中国经济时报,2013-3-24.
[14] 张占斌.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前线,2013,(6):34-36.
[15] 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16] 张占斌.城镇化红利潜能究竟有多大[J].人民论坛,2013,(3,上):24-26.
[17] 编写组.释放改革红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18] Ray M. Northam. Urban Geography [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75.
[19] 周加来.“城市病”的界定、规律与防治[J].中国城市经济,2004,(2):30-33.
相关专题 |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