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
二、关于利率市场化
根据前面已经谈到的,中国金融改革应当循着市场调节为基础性调节、政府调节为高层次调节的道路前进,所以利率市场化将成为改革的大势所趋。
利率市场化不等于利率自由化(或称对利率的自由放任)。应当取消对利率的管制,但这不等于对利率的波动不管不问,听其自然。利率市场化是有利有弊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稳步推进,不能希望速战速决,更不能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统筹安排,通盘考虑。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的震动以及由此带来的近期利弊和中长期利弊仍然有待于探讨和权衡,并且需要有较为细致的对策。
就近期来说,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调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扩大金融业规模;有助于调动金融机构加强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使资金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同时,有助于抑制地下金融活动,抑制高利贷行为。然而从近期来说,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在于它会给中小型银行,特别是社会底层的金融活动,即所谓“草根金融”带来程度不等的冲击,使它们一时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些实力单薄的金融机构甚至会因此陷入困境。当然,这种压力对中小型银行和“草根金融”也有一种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的作用,迫使它们进行改革,发奋图强,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这就很难判断利率市场化对它们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了。机遇是相等的,事在人为。
从中长期来说,利率市场化的好处有三点:一是使中国银行业同国际银行业接轨,提升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加速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从而提升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二是使中国银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金可以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利用,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三是对中国银行业整体来说,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大中小银行由于长期躺在国家身上,靠固定的存贷款利率之差有利可得,从而放松了对经营管理的关注和对风险的防范,实际上成为靠利率管制而生存的、麻木的金融机构,这对于今后银行业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从中长期看,利率市场化的好处尤其显著。
那么,从中长期看,利率市场化有什么弊端吗?弊端仍是有的,最重要的是利率市场化之后国内经济的波动会加大,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也会比过去大得多。这是因为,政府对国内利率的管制和对存贷款之差的限制,可以减少国内经济的波动或降低国内经济波动的幅度;而利率市场化后,国内经济无论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是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都会发生较大的波动。这究竟对中国经济是一件坏事还是好事,还不能轻易作出判断。中国经济的深化改革并不是仅有金融改革这一项,更不是仅有利率市场化这一项。减少国内经济波动和减轻国际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有待于国内经济其他改革的配合和改革成果发挥作用,而不能把利率市场化看做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加之,即使利率市场化在这方面有影响,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使利率市场化更加完善。实践为利率市场化的完善提供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利率市场化的所谓弊端,又该重新认识了。
这还涉及对利率市场化的总体评价问题。利率市场化并不是金融改革深化中唯一的一项改革。利率市场化本身也涉及许多方面的配套措施,例如前面已经提出的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升中小型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的能力,以及所有的银行都不能再依赖利率管制条件下靠存贷利差稳收利润的做法,等等,这才能对利率市场化作出正确的总体评价。
不应忽略的是,前面已经提到,利率市场化绝不等同于利率自由化,不等于政府对利率不管不问。政府调节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调节,应当做市场做不了的事情。如果金融市场波动过于剧烈,引起的经济震荡已经不是市场自行调节就能化解的,那么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政府是可以使用行政手段来处理的。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有过先例。
在讨论利率市场化改革时,还需要补充两点,这就是利率市场化不宜某一地区先试点,以及货币调控时,松紧的调节应当是对称的,否则将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不利。现将这两点阐释如下:
1为什么利率市场化不宜某一地区先试点,其他地区等试点有成绩后再推广实行?
这个问题同价格改革一样,都不宜在某一地区先试点,然后再推广实行。理由是:商品和资金一样,流动性都很大,流动渠道只要通畅,就难以封锁市场,禁止商品流动或资金流动。物价和利率都不是只局限在某一特定地区,除非采取封锁的措施。但那样一来,对经济的危害性就不可忽视。比如说,某一城市、某一省份先进行价格改革,放开价格,其他城市、其他省份的大大小小的商人就会通过不同渠道把商品运送到那里去出售,市场的正常秩序就被打乱了。下一步价格改革怎么推进?某一城市、某一省份先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同样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其他城市、其他地区的资金也会不规则地流动,或者导致资本流向试点的城市和地区,或者吸引资本来到某一非试点地区,资金市场的正常市场秩序不就被破坏了吗?
2为什么货币政策调控的松紧不对称会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先要说明货币政策调控的松紧不对称性。这是指:当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调控时,货币政策趋向紧缩和货币政策趋向宽松时相比,效应往往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当货币政策趋向紧缩时,无论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基准利率都会上调;而当货币政策趋向宽松时,无论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基准利率都会下调——这都是正常的。但在中国现阶段,近年来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当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紧缩时,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由低转高是容易实现的,调整的速度较快,但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向宽松时,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由高转低则要困难得多,而且调整的速度要慢得多。这就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松紧不对称性的表现之一。这种不对称性是妨碍利率市场化推行的。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应以市场对利率的灵活性为实行的前提,即利率应随市场的变动而有相应的升降。由紧缩向宽松的转变较难,以及调整速度缓慢,表明利率不够灵活,利率对市场状况的不灵敏,从而会降低人们对市场和利率的信任度,也会由此认为宏观经济调控对市场的控制过多,进而对利率市场化效果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至于货币政策调控时为什么会松紧不对称,可能是由于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者,在指导思想上更看重货币的稳定,所以宁肯偏于紧缩,而没有把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放在与货币稳定同等重要的位置。
货币政策调控时松紧不对称的另一表现是:货币政策宽松时,大中小企业都受惠,只不过大型企业受惠更多;而货币政策紧缩时,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特大型企业仍然受惠,民营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很难得到银行关照,它们成了受害者,于是连续亏损、停产、破产倒闭等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小、微企业中。在这种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也会受到消极影响。这主要因为,人们原先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金融领域内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然而货币政策调控时松紧的不对称却使得国有特大型和大型企业受惠,而民营的中、小、微企业则受歧视、受损害,这难道是公平竞争的环境吗?人们对利率市场化的信心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