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专家学者解读习近平在德国重要演讲

孟虹:秉持“和平主义”理念,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学者 孟虹

2014年03月31日08:0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孟虹指出,在题为“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大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秉持和平、和睦、和谐的“三和观”,指出这一决策既是对热爱和平的优秀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中国人民在历经战争硝烟烽火痛苦中形成的自觉选择,同时也是保证依然是发展中大国的中国顺利实现“新四化”目标对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期望。目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顺之则昌,逆之者亡。习主席强调指出,和平崛起的中国不会称霸和出现“国强必霸”的现象,而是将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

孟虹认为,针对因不同历史文化、国情和社会制度所产生的中西方不同观念和交流方式,习主席也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唯有坦诚相待,换位思考,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他呼吁鉴于发展阶段的不同,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社会应摒弃傲慢与偏见,避免继续用传统的有色眼镜来审视和评判中国,而是要学会用“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来观察中国,进而认识和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现代新型华夏大国。在讨论环节,他还一方面详细诠释了新政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另一方面就中国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四字理念,强调新政府将积极采取协商和对话的方式,妥善管控分歧和解决争议,但也会吸取历史教训,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决捍卫国家的正当合法权益。

今年是德国的“超级纪念年”,孟虹谈到,不仅将迎来发源于德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和75周年,也将迎来让人欣慰的“柏林墙”倒塌25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次习近平主席选择在德国发表“和平演说”,首先与德国认真吸取历史教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之路有关。在过去的愈60年历程中,联邦德国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并凭借实施“通过接触,以求改变”的新东方政策,最终在1990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促使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拉上了帷幕,欧洲得以逐渐从中部重新走向统一。其次,德国与中国一样,是一个拥有众多周边国家的经济强国。如何处理好睦邻友好关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德国的经验值得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参考与借鉴。三是鉴于统一后的德国逐渐从原来的“文明大国”、“贸易强国”转向“建构大国”,默克尔政府计划未来在全球治理和促进地区与世界和平发展方面携手中国发出更强音,也使得习主席更加重视与德国的合作和决定在位于欧洲中央的柏林阐述当今中国的“和平观”与“发展观”。

孟虹指出,此次出访德国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的第一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续2009年11月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德后的第二次德国之行。早在去年9月,习主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二十国峰会期间与默克尔总理会晤时,就已借用“牛顿三定律”准确地描述和展望了中德关系的未来发展特点,强调要保持合作惯性,提升合作加速度,减少反作用力,聚同化异,和而不同,共同发展。近日,默克尔领导下的大联盟新政府顺利通过了上任后的“百日考核期”。现在在春暖花开之际,习主席再次前往德国,通过与总统高克、总理默克尔、副总理加布里尔、德国最大联邦州州长克拉夫特会晤,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在科尔伯基金会发表和平演说、在中德工商界晚宴上发表实现共同发展的讲话,通过与默克尔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和制定中德中长期行动纲要,促进双方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和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以及在杜塞尔多夫增设中国总领事馆等措施,尤其是通过与在促进中德沟通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桥梁作用的德国汉学家和孔子学院师生进行交流,为未来十年的中德合作与发展指明了航向。

最后,孟虹认为,明年,中德两国将在近年来的一系列双边文化交流活动的基础上,联合举办“创新合作年”活动。创新不仅限于技术和能力,而且更重在人的观念和视野,这也是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欧洲向世界传播的中国新政府的一大重要理念,习主席的演讲无疑也为未来十年中德合作与发展指明了航向,带去了春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