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三个优点

2014年03月26日13:17   来源:党建

第二个:礼仪之道

君子不能马上让所有人都学会做君子,因为这里边有教育过程,很难。你还没有做君子的时候,我就强迫性、半强迫性地让你接受礼仪。比如,一个孩子,他还不懂得孝道,但是你强迫他每天睡觉前要向爷爷奶奶请安,请安就是礼仪。你当时还不知道孝的重要性,还不知道爷爷奶奶的重要性,但是你说:“爷爷奶奶,今天晚上好好休息!我去睡了。”这是必需的,古代是这样的(现在未必如此)。第二天早晨的时候请安,这叫礼仪。礼仪不一定有实质性的内容,它把文化变成一种集体行为、行为的模式,这一点很重要。

我曾经讲过,我们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节气,其实是礼仪的普及场所。为什么要有春节?节日来的时候,你对村子里的老人要有什么态度,对同辈要有什么态度?对舅舅要有什么样的语言,对舅妈要有什么样的语言?到元宵节是什么样,清明节又是什么样?一次次都是礼仪大普及。通过节气,普及礼仪。

礼仪在中国是多少年积淀下来的。有的礼仪太复杂,很难流传;有的不人道,逐渐被废除。比如在宋代的时候,对中国妇女的礼仪显然是太不人道的,所以一定要取消。但是简化礼仪、优化礼仪肯定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把君子之道延续下去的一个扶手。否则,光讲君子之道不行,必须有行为模式的创建,你必须如此做。你不能和航空小姐说,你必须要快乐,必须礼貌,不!必须手势,必须动作,必须一切符合礼仪。我们在航空小姐身上就看到了礼仪,不管她真诚与否(最好真诚)。不真诚,她也是完全符合礼仪,我们都感到很舒服。

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对世界各国的客人进行调查:你们最满意奥运会的是什么?是不是安全最好、安全不错,是不是开幕式最好?最后,大家的投票结果是,最满意的是中国年轻志愿者的礼仪。他们用非常简单的礼仪方式,让外国人深深感觉他们身上的动作和他们脸上的表情是中华文化的速写本,这就是礼仪。

我们有没有可能让我们的动作变成中华文化的速写本?有集体礼仪也有个人礼仪。古代(包括西南联大那些教授们)的礼仪一定是非常讲究的,他们有好多好多规则,好多好多礼仪,虽然贫困,他们也不会丢开自己的礼仪。我的老师(年纪很大,已经去世了),他们当年去看叶圣陶先生(叶先生是中国第一任教育部副部长)。那么老的一位老先生,不管谁人去看,他一定要送到家门口,而且一定是打躬作揖。他的礼仪别人做不到,他必须这么做。每个人有自己的规则,有一定的礼仪。

在国外,在国际上,我们讲他是绅士派头,我们中国就是君子的礼仪,这是非常讲究的。为什么非常多的中国游客让外国人不舒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少最基本的礼仪。我在《中国文脉》里边引了一段话,在元代的时候,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老百姓评价最高的是“礼仪之邦”,这不是中国人讲的,是外国传教士讲的。这说明当时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也很讲礼仪,包括乡村里边的老百姓。他说,他所住的乡村里边,一个农民少了一条牛,全村人怎么帮他找,等等。整个村庄都是非常有礼仪。

那么我们的礼仪现在是失落了,失落了怎么办?我们不要痛心疾首,不要狠狠地批判,从有的学校,有的系科,从有的单位,从有的群体开始简单礼仪。礼仪简单,易行,慢慢的,比如包括我们昆明市,昆明市如果太大的话,包括有几个大的公司,大的学校(像我们学校),一点点做好。礼仪普及之后比其他都好,君子之道就落实了,变成行为了,否则只是空对空。

有的人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成为君子,但是他一辈子老老实实地遵守礼仪,我认为他实际上就是君子,因为他做到了君子该做的一切。他的内心可能没有文化,他也读不到孔子的书,但是他是君子,因为他始终讲究礼仪,该怎么样都清清楚楚。这是我讲的在行为模式上普及了礼仪之道,中国到处都是如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 《党建》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