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解读“继续向贫困宣战”

2014年03月24日15:47   来源:人民网-开发区频道

原标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解读“继续向贫困宣战”

  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阳春三月的全国“两会”上,“贫困”是关键词、高频词,“扶贫”是重点、热点话题。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说:“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继续向贫困宣战”,短短一句话,三个关键词,体现了政治责任、历史担当、为民情怀,是一份厚重的宣言!

刘永富在2014年“两会”上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1.JPG

刘永富在2014年“两会”上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

  (一)贫困,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消除贫困而孜孜以求。

  近代中华民族究竟经历过怎样一种耻辱、贫困的历史?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曾就旧中国的社会状况进行过一段令人痛心的描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以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多年前旅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程度。”

  据1918年国际救灾委员会估计,在我国东部大约有50%、西部大约有80%的人生活在远低于最低生存水平的贫困之中。由于旧中国土地私有制造成土地兼并和两极分化,加上战乱频繁发生,使得农村的亿万农民饱尝贫困之苦。

  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代中国人力图探究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被公认的勤劳民族却长时间处于同样被公认的无尊严的困苦状态?中华民族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将消除贫困的理念与举措融入当时的社会语境,体现出反贫困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色。

  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新中国,力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决贫困问题,进行了划时代的伟大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国启动了向贫困的全面宣战,从1978年到1985年,按照当时的标准,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1987年和1992年,小平同志又先后提出“三步走”战略和“两个大局”思想。

  从20世纪到21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措施。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有明确时间、目标、方针、途径、政策的国家减贫战略。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写入党章。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宣布,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