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记者采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
(二)“继续”,既是一种成果的积累,也是一次攻坚的号令,核心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战略和全局出发,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
2012年11月29日,正是在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文庙宗祠”,习近平同志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国家领导人换届完成,习近平同志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继续向贫困宣战”,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表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彻底改变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大幅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在十八大召开后的一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11次离京调研考察,足迹遍布广东、河北(2次)、甘肃、海南、天津、四川、湖北、辽宁、湖南、山东10省市。
考察的第一站是广东,时间是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同时,提出了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思想,即“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思想——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考察的第二站是河北。深冬时节,总书记踏雪走进贫困村,走访贫困户,引导全国人民对扶贫开发进行一次重新审视和深度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些重要讲话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主要有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思想,两个“重中之重”思想,扶贫改革创新思想,科学扶贫思想,精准扶贫思想,内源扶贫思想等。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我们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为扶贫开发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总体要求。
李克强总理一年时间足迹留在江西、湖北、四川、内蒙古、江苏、上海、河北、广西、甘肃、辽宁、黑龙江11省市,深入了其中许多贫困地区。
张德江委员长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报告。
俞正声主席多次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民族地区调研。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同志都很关心扶贫开发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位中央领导对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中央领导同志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考察、研究、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是非同寻常的,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责任、历史担当和坚强决心。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立足创新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扶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