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在眼前了。
在今天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存款利率的最后放开,应该是利率市场化中的最后一步,“我个人认为,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
探讨了多年的利率市场化为什么在今天有了明确的信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今天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说,在财务上对市场主体进行“硬约束”,已经成了改革的共识。
“过去金融机构、国企不对自己的盈亏负责,做事不计成本,是‘软约束’。”吴晓灵说,硬的约束就是让市场主体对投资行为和市场行为负责。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是金融行业里的热词。所谓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投资者在选择信托产品时,往往只会比较产品的期限和预期收益,忽视信托产品及其背后的风险,“零风险、高收益”的神话导致市场结构混乱。
吴晓灵提醒,刚性兑付或者隐含的刚性兑付还是个问题,“有兜底就没有风险定价,没有风险定价哪来的利率市场化?”
她认为,虽然比过去有了更好的基础,现在并不完全具备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她说,很多事情相辅相成,很可能利率市场化之后,会倒逼市场主体的硬约束做好一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