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东良
3月6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列举一组数据,让不少人吃惊:近几年来,韩国男性平均身高1.74米,日本的是1.707米,中国的则为1.697米。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2.54厘米。(3月8日《新京报》)
中日韩孩子身高差距的数据,准确性还有待证实。而据吴正宪透露,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已是不争事实。尽管说,身高等问题会受多重因素影响,可代表发言中投射出的学生体质问题,亟须正视。
学生体质下降,首先应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起,长身体重要年龄段中的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的。此外,学校教育的氛围,也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家庭、社会。
在一些校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标语口号写着实行“素质教育”,却在扎扎实实施行“应试教育”;高喊“面向全体学生”,却在重点抓尖子生;口里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实际上是最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结果,学校作为青少年聚集的地方,却看不到他们活泼的身影、爽朗的笑声,只看到肃静的校园、空空的操场。试想下,当孩子都忙着上补习班、拼成绩时,体育锻炼怎能不被忽略?而缺乏锻炼与体质羸弱,只是链式反应中难免的结果。
当然,学生体质差的原因,也包括缺乏锻炼的外围环境保障。囿于空气污染的原因,一些学校、家庭为了防止孩子发生意外事故,可能会压缩孩子课外活动的时间;因为个别家长太过保护孩子,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因此取消很多体育项目……
总之,别让孩子“身子在新世纪,体质留在过去”。孩子的体质问题,确实该置于社会环境、教育改革的语境下好好审视。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