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
第八讲 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三、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我们党的长期奋斗中,把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正确的领导方法,就是使群众的意见能够真正及时反映上来,化为领导的意见;又使领导的意见能够为群众所接受,在群众中坚持下去并接受群众的检验。这就是说,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但对群众的意见领导方面还要加工,然后回到群众中去考验,在这基础上再加工。只有经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反复循环,才能不断启发群众、团结群众和组织群众,才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增强领导的正确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的实践之中,就是在这一深入的过程中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了解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把握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没有这一过程,就根本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也就根本谈不上形成正确理论、政策、计划、办法。“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运用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用它们来指导社会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它们进行检验与鉴别,看它们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对它们进行修正。这是一个再度向群众的实践请教的过程,也是接受群众监督的过程。由此可见,“从群众中来”是重要的,“到群众中去”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这两方面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这一方法要求“两个结合”,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离不开群众路线。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领导干部只限于一般号召,而没有具体地直接地在某些单位中加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再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检验自己所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和修正其内容,就会最终使一般号召落空。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领导人员,凡不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者,必不能向一切单位作普遍的指导。这一方法必须普遍地提倡,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学会使用。”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更离不开群众路线。在任何工作中,党员干部都必须善于团结广大群众一起行动,打开局面。只有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其结果就是少数人的空忙;反过来,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缺乏有力的领导去恰当地组织和引导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就不可能持久,也不能被提高并走向正确的方向。所谓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主要就是去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广大群众都有了觉悟,有了热情并行动起来的时候,才能有群众的事业。如果广大群众还未自觉,我们就既要善于启发他们,又要善于等待他们;如果不愿等待,而是冒冒失失率领少数积极分子突进,就会脱离群众,我们的工作就会失败。因此,根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是说服,而绝不是命令;领导干部既不可跑得太前,成为冒进主义者;也不可落在运动后面,成为尾巴主义者。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不断改进党的作风。党的作风绝非小事,它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后中央准备离开西柏坡进北平,他又对周围人说,我们进北平,是去“赶考”,可不能学李自成。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西柏坡时,要求全党重温毛泽东同志讲的“两个务必”,强调“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总之,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所面临的重大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依然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百姓心为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
2、怎样正确理解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3、联系工作实际谈谈贯彻群众路线方面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延伸阅读: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2、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3、邓小平:《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 (责编:万鹏、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