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获二级英雄模范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
他,曾担任第十届全国青联常委、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
他,是中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全军首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全军外宣专家、全军统评系列和总政直属院校教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家。
他就是公方彬,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作为理论工作者,我负有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责任,但更根本更重要的使命任务还在于理论创新,同时向中央和军委总部提出决策建议。惟担当方能走得更远。”公方彬说。
坚守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阵地
公方彬出生于山东省沂蒙山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6岁高中毕业时,他在家乡管理区做了文书。1980年底,文书工作被人取代了,18岁的他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土地,到广西柳州地区炮兵部队当了一名炮兵。
入伍之时,正是南方边境战事频繁之日。从1981年至1985年,公方彬随部队三次去边境参战。至今,他对第一次参战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入伍不到半年,父亲知道我要上前线了,写信给我说‘战场上如果贪生怕死,就不要回来见我!’父亲的话激励着我走向战场。”
虽然身为战士,但是早在入伍前,公方彬就崇拜托尔斯泰,梦想当一名作家,也确实在报上发表过几篇小文章,还写过2 0多万字的小说草稿。入伍不久,他就开始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钻研政治工作有关理论。在圆满完成谰练和执勤任务之余,他先后写出了10多万字的政治工作研究文章;有些在《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后,在军内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1985年9月,公方彬被广州军区选送到西安政治学院深造。在校两年期间,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他还自费到52所高校和100个基层连队进行了调查。为了搞好调查,他连续两个假期没回家,连春节都是和留校的大学生一起度过的。凭着这种执着的精神,他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从而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并写出了很有分量的调查报告,在《解放军报》上连载,得到总部首长的肯定。
自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公方彬调入军事科学院从事专业理论研究工作,那时他只有25岁。“虽然有过一段政治工作研究的经历,但以一个专业研究人员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研究能力,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为了尽快充实和提高自己,胜任研究工作,公方彬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下苦功读书、钻研问题,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最初的两年,他一直住在办公室,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就是学习和工作,连院的大门都很少出去。
1991年,公方彬到部队代职。当时,他的妻子已有了3个多月的身孕,但为了掌握部队政治工作研究的第一手材料,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他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安排好家事后按时到了部队。
多年来,公方彬一直从事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他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军委总部赋予的研究课题88项,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在内的9部法规。上报中央和军委总部研究报告、内参9 6份(项)。出版著作2 8部(套),发表理论文章260余篇,个人著述600余万字。其中25项成果获得各种奖励。此外,他研究探索的理论问题和意见建议,有些进入决策。
凡认识公方彬的人都说:“仅凭着他的基础,如果没有一种特别的毅力和刻苦精神,要想出这么多成果是不可能的。”
相关专题 |
· 公方彬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