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专家风采

韦建桦:构筑通向真理之桥

王斯敏

2014年01月13日08:4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韦建桦:构筑通向真理之桥

  王斯敏 摄

  专家风采

  在中央编译局静静的院落里,韦建桦已耕耘了36个春秋。

  从普通翻译到局长,从离开领导岗位到投入更加繁忙的学术工作,他甘愿坚守于此,因为这里有他心中最神圣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

  从19世纪40年代起,革命导师把思想熔铸成文字,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提供了改天换地的理论武器。20世纪初以来,一代代中国学者投身经典著作翻译和编纂工程,用心血构筑起通向真理的桥梁。韦建桦感到欣幸,他自己也是架桥人中的一员。多年来,他不敢懈怠,因为这是一项“为圣人立言”的工作,责任重于泰山。

  离伟人越近,就越为其思想魅力所折服;读原典越深,信仰的基石就越是坚牢。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清苦的工作成了韦建桦平凡人生中的壮美风景,沉浸其中,他体悟着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1

  做着“文学梦”的青年被西语系录取。恩师冯至的话驱散了彷徨——学好德语,“你会看到一个瑰丽多彩、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金沙江边,晨光初露。一位青年手捧书本,高声诵读德文。面前是奔流的江水,远处是耸峙的群山。

  这是1978年的四川攀枝花。自从“文革”中离开母校,北大毕业生韦建桦已在此度过七年时光。从砖瓦厂工人到政工干部,在艰苦的生活中,他的最大乐趣便是读书。

  此时,喜悦正在他心中涌动:研究生招考恢复了,他终于有可能通过努力重回校园,实现学术梦。

  投考哪位导师门下?一个亲切的面孔在他脑际浮现——著名学者冯至。十四年前,正是这位恩师把他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1964年,韦建桦告别故园,北上求学。他本想进北大中文系学习,却被西语系德文专业录取。学德文非己所愿,这使他一度彷徨,直至遇到系主任冯至教授。

  “德语是走进德意志民族灿烂文化的门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母语。掌握它,你会看到一个瑰丽多彩、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一扇大门在韦建桦面前打开,两位伟人的名字在耳畔回响。他开始刻苦学习德国语言和文学,同时阅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然而,只过了两年,“文革”的浩劫降临了。

  学业被迫中断,师长遭到批斗,身在扬州的父亲被关进牛棚……韦建桦陷入苦闷之中。

  他渴望找到解决困惑的答案。他明白,唯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能使心灵获得光明和温暖。于是,在甚嚣尘上的混乱中,他静下心来,攻读原著。他要依靠理论的力量,让自己清醒地站立起来。

  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甘肃,一年后又调至攀枝花。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对抗命运的武器仍是书籍。

  在文化荒漠上,他千方百计搜求马恩著作德文版和中文译本,废寝忘食地阅读、摘录、撰写笔记。

  反复阅读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文献,分类抄录《辞海》词条,逐页背诵《德华大词典》……没有老师指点,他只能刻苦自学。在金沙江畔的吊脚楼里,他试译过《论语》《老子》、鲁迅小说和歌德、海涅等人的诗文,以求增强翻译能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精辟论述,令他一次次受到震撼。他坚信:荒唐岁月不会长久,中国社会必将回归正道。

  终于,云开雾散,他迎来了重返学术领域的契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