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改革:不是权力分享,而是权利实现

——专家学者纵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2014年01月06日08:0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改革:不是权力分享,而是权利实现

  如何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主持人:不久前,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凝聚共识,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强调这一点有何现实针对性?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所谓理解改革,不仅仅是让公众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它同时也是让既得利益者充分意识到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改革步伐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共享,也只有推进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

  理解改革首先是对执政团队的要求,它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充分意识到,当前的改革不是一种权力的分享,而是一种权利的实现。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把行政主导的改革思路真正变为全民主导的改革思路,必须自觉地放下身段,主动地向公众解释改革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从而使改革的各项措施化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支持改革是对不同阶层的整体要求。改革实现了社会的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变得多姿多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每个人都满意的政策,改革必然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阶层的切身利益,必然会在短时期内出现利益的调整。正因为如此,决策者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争取最大的公约数,让更多的人支持改革,让改革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让改革成为公众的普遍行动。

  参与改革是对公众而言的。从行政主导的改革到全民主导的改革,这是一个历史的巨变,它要求全体居民都必须参与其中,成为改革源源不断的动力。参与改革不仅仅是指分享改革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强调公民参与改革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实施。

  主持人:理解改革主要针对的是政策执行者,而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是否意味着公众必须无条件服从支持政府的工作?

  乔新生:支持改革不是要求公民放弃自己的利益,也不是唯政府马首是瞻。支持改革首先要充分发挥公民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为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建言献策。对于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决策者应当广纳善言,集思广益,通过深入的讨论广泛达成共识,通过良性的互动形成支持改革的强大动力。

  参与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公民通过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选出各级领导干部,是参与改革的具体表现;公众监督政府的工作,也是参与改革的具体表现。参与改革不是要求公民配合政府的工作,参与改革也不是要求公民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参与改革就是要求公民遵纪守法,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参与改革实际上就是要社会各个阶层恪尽职守,立足本职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改革作出贡献。

  转变政府职能,支持公众参与改革

  主持人:公众参与改革,政府在职能定位和改革理念上需做哪些改变?

  乔新生:支持公众参与改革,政府必须千方百计地拓宽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必须坚持社区自治的原则,必须让公众在改革的过程中产生归属感和信赖感。当前我国改革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归结起来就在于,政策执行者缺乏对公众参与权利的尊重,不愿与公众建立密切的联系,把公众当作被改革的对象,而不是推进改革的主体。

  支持公众参与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思想藩篱,要让公众真切地意识到,改革是全体人民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公众的福利,只有公众的普遍参与,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一般认为,以往中国政府更多地扮演全能主义“家长”角色,其管理具有管制主义、命令主义、包办主义的明显特征。这样的模式如果在民智不开、民愿不强、民力不足的时代还有应用成效,但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由于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社会自主能力的提高,民间能量的积聚,不仅管理效应递减,而且还有增加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的诸多弊端。

  主持人:政府的哪些职能需要更新?工作重点应放在哪里?

  燕继荣: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将政府主要从事发布禁令、行政审批、亲力亲为等职能,转变为主要提供法治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职能。政府应该明确为谁干,干什么,怎么干。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关政府角色的最大共识是监护人、管理人、保障人。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做好这三项工作——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做好社会福利和保障。但是,反观现实,在有些地方,最该干的事情,没有认真干好;不该干的事情,倒是比较用心。怎么从根本上摒弃全能主义理念,杜绝政府的自我谋利行为,这是政府改革的核心问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