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道德中国:留给2013的觉悟与迷思——对话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

记者 李瑾

2013年12月31日09:31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特稿42】道德中国:留给2013的觉悟与迷思

  重新建立道德共识

  党风建设 与 机制健全

  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11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布实施。

  2013年,中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更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身份缺失的困境,没有财政投入的尴尬,全职参与者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

  毫无疑问,中央正在致力打造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只有让挥霍者收回私享公共利益奶酪的手,同时为贫弱者打造公平拥有社会福利的通途,中国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公约数”,重新建立起道德的共识。

  记者:以八项规定和反四风为标志,党风政风已经发生了明显好转。不过,同时也有人担心,这是否是一阵风式的“运动”?道德向好的变化,可操作的执行路径又在哪里?

  公方彬:现在做的事不会反弹,历史进程也不能允许反弹了。反弹就会带来社会渐变还是剧变的问题,使得政治权力碎片化,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对执政党来说,党风决定政风,政风影响民风。怎么解决看似乱麻的精神领域问题、信仰问题,就需要扎实思考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问题。

  任何失去制度约束的道德随时都会变异,人们都必须借助制度强化道德。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不好,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当我们的制度随着党的执政能力得到强化,公开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个道德充分张扬的时代才会来临。

  记者:道德领域看似是个民间话题,您又如何看待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公方彬:道德是非功利化的。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作为是为道德向好提供空间和保障,具体的事情则让民间组织去做,让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去实现。

  中央一再提出发挥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政府管该管的,放掉不该管的。随着社会的开放,社会利益群体的分散与多元,民众的利益诉求也趋向多元,政府不可能依靠权力满足所有需求。这样的背景下,试图以一元(政府)替代多元(需求),几无可能。因为,一个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饭吃,有了饭吃后会生出许多事来,并且无法以物质利益去解读。

  记者:目前,中国社会正面临又一次深度改革。历史上,每一次改革、变革,都带来一次思想、道德领域的变化。转型期的中国,道德价值体系将扮演着怎么的角色?

  公方彬:道德价值体系反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组成人类世界的三种力量分别是政治、法律和道德。这三者各归其位,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当下的问题所在。没有了法律的刚性,其他因素都靠不住。

  根本而言,要保证社会科学发展,既要以精神目标和高尚的价值追求引领大众,更要以法的强制力来规范人的行为。实践证明,把每一个人都引向方向性的争论,并不是最有序的社会,甚至会异化为最难管理的社会,因为政治分歧远比物质利益分歧难化解。唯有通过法来规范,社会才会真正走向有序,党的执政能力才会加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公方彬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