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道德中国:留给2013的觉悟与迷思——对话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

记者 李瑾

2013年12月31日09:31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特稿42】道德中国:留给2013的觉悟与迷思

  守住道德的底线

  法官嫖娼 与 记者受贿

  12月,有关湖北法官被指开房嫖娼的监控视频在网上流传。湖北省纪委查实后公开回应,省高院刑三庭庭长张军与一名外单位女子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已提请免去其庭长职务,停止工作,并将依纪作出进一步处理。

  10月,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证据显示,在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失实报道期间,陈永洲多次收受他人提供的数千元至数万元人民币不等的“酬劳”。

  社会裁判者与监督者的职业操守,从来都是决定社会公平的关键要素。一旦这些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出现沦陷,道德底线全面崩溃的危险便如影相随。

  记者:过去,说起职业道德的败坏,人们首先想到的通常是伪劣产品和食品安全。如今,无论是作为社会法律践行者的法官,还是作为社会良知守望者的媒体人,接连出现侵蚀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的恶性事件,您对此又如何解读?

  公方彬: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确实区分出一些成为社会标杆和引领者的职业,比如教师、医生和法官。一旦这种被赋予了各种神圣光环的群体中出现道德堕落,人们就会怀疑以致失望。

  选择这样一些被公认为高尚的职业,就必然要承担职业本身的要求,就要承担职业的责任,这是规则。然而,这个本来不成为问题的问题,现在似乎变成一个大问题。还是那句古话,倾巢之下无完卵。

  国外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最勤劳,同时也最不敬业。两者之间看似有点矛盾,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勤劳可以是一种价值观,也可能是生活所迫。勤劳在没有职业分工之前就产生了,因为人要糊口。直到工业经济发展后,才有了职业的分工。这时,职业是饭碗,敬业才是价值观。一旦精神世界的价值体系发生了紊乱,用职业去衡量所谓的道德问题意义不大。

  记者:在信任感如此缺乏的当下,一个极端的事件,很容易就让人们产生给一群人贴标签的情况。比如,记者受贿案后,社会让对媒体的质疑甚至谩骂;医生收取医药回扣曝光后,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处境更为尴尬。问题是,一个一个信任的偶像倒掉之后,我们要去信任什么?

  公方彬:从本质上说,为某种职业或人群贴标签,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为老人和青年人贴标签是相同的,都说明我们的道德、价值和精神系统出现了紊乱。

  主观上说,我们不希望社会道德全面溃败。但是,世界在变化,旧有道德体系赖以存在的环境在变化,相应的道德体系出现紊乱甚至崩塌亦属正常,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中国有句古话:仓禀实而知礼节。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更注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思考,从中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非常正常。仓促面对金钱冲击形成的功利道德,已经到了应该垮掉的时候。

  当然,社会道德不能永远这样紊乱下去,需要改善。改善就需要道德个体的人来引领。落到具体方法论上,总需要走在前面的人。比如,执政党要求了共产党员必须要有担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公方彬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