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道德中国:留给2013的觉悟与迷思——对话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

记者 李瑾

2013年12月31日09:31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特稿42】道德中国:留给2013的觉悟与迷思

  厘清道德的边界

  郭式“打油诗” 与 北京台封杀

  11月,郭德纲微博发出打油诗,“一去残冬晓日红,三杯泪酒奠苍穹。鸡肠曲曲今何在?始信人间报应灵”,同时配了红双喜的图片,被质疑影射刚刚去世的北京电视台台长王晓东。此前,郭德纲曾与北京电视台交恶。

  12月,北京电视台呼吁广大电视从业者坚守媒体责任,对违背社会公德的的恶俗行为予以谴责,对缺乏良知的艺人予以抵制。随后,中广协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发出严正声明,强烈谴责郭德纲的过分言行。

  如何评价郭德纲的行为,怎么对待具有道德瑕疵的公众人物,其迁出围绕道德边界的纠缠,始终不清。

  记者:郭德纲和北京电视台再生“过节”。这一次,网络上的声音似乎更多地站在了郭德纲这一边。暂且不论北京台是否封杀,或有无权利封杀,对存在瑕疵甚至是重大瑕疵的公众人物的这种民间“宽容”,您怎么看?

  公方彬:这里面有一个怎么看待封杀的问题。封杀的前提是有没有违背道德。如果确实存在无德事实,主流媒体和官方组织是有责任去抑制甚至封杀违背公序良俗的人和事物的。无论后面的“粉丝”有多少,网络上有多少人支持,这个工作都要去做,否则就是失职。

  主流媒体承担引导社会的责任,首先需要区分社会价值观的5个层次——弘扬的、要求的、允许的、抑制的和取缔的。一旦反道德的东西出来了,当然要抑制甚至取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出现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政府的态度,不能迎合。既然是主流价值,该坚守的就要去坚守。我们必须建构一整套价值体系、评价系统,及其惩治规则和措施。保证社会组织和个体都有所遵循。

  当然,人们一听到“封杀”这个词就反感,其中有反权威心理作祟。主流社会也需要反思,要寻找新的有效办法。毕竟,在当下这个多元社会,复制过去的做法,已经不再有力,也不合时宜。

  记者:我们发现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偶像”走下“神坛”,包括偶像自己也在自我解嘲,甚至个别人对自己的道德瑕疵毫不讳言。这种公众人物对道德感的毫不在意,可能给社会道德带来什么样的潜在风险?

  公方彬:公众人物当然应该有所担当。但是,文体明星不是社会道德价值系统的创建者,甚至不是主要承担和建设者。

  我们必须分清,哪些人是民族的脊梁,哪些人是在为大众提供生活乐趣。前者或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甚至以牺牲创造一个个精神的高峰,或以思想和文明创造启迪世人,后者只是以自己的某些技能参与社会,丰富生活。对前者可以给予很高的期待,对于后者可以如他们给我们提供快乐一样,一笑了之,无须过多过高地期待。看一下西方国家,脑残式的粉丝也有很多,但并不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怀疑社会走向没落。因为他们的主流价值很清晰,且有强大的引导力。

  随着思想的禁锢被打破,很多人热衷消解权威、消解崇高,恶搞英雄。这也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不过是转型期的自然现象。在美国的历史上,也有过所谓“垮掉的一代”,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思想彷徨和精神虚无。最终,哪一代都不会垮掉,人们不断在打破中寻找真正的价值坐标,直至最终明白什么是不能够被打破的,什么是必须被仰视和敬畏的。

  垮掉的过程就是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主流引领。既然共产党是执政党,党风就决定了政风,政风进而影响民风。正党风,就是主流做法和主流引导。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公方彬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