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制度体系现代化:理论经纬和技术细节

宏观、中观和微观分层研究框架

徐晓冬

2013年12月18日16:32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制度体系现代化:理论经纬和技术细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中全会《决定》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每一句话的内涵都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对应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要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现代化的理论经纬和技术细节加以科学分析,进行科学规划。

  制度体系顶层设计的理论经纬

  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制度改革,支撑点就是中国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单项改革效果弱化,各种深层次的矛盾纷纷显露,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已经很难分清纯粹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或是社会问题。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必须从理论到实践探索新的制度安排。“顶层设计”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如果说“人口红利”使我们从低收入国家成功地迈向中等收入国家,那么未来我们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则更加要靠改革形成的“制度红利”。推进中国制度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的分层研究和探索。

  怎样全面推进和实施制度改革?必须确立改革的突破口和支撑点。这个突破口就是制度改革,支撑点就是中国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以此加强制度供给、完善法律制度、释放制度红利。而要真正破题,必须理论先行,建立理论框架,形成理论支撑。只有如此,才能从思想上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更有利于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索制度改革、制度创新的路径。

  为什么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进行分层研究?现行研究制度体系的层次分类方法一般是单一静态结构。实践中一般分为宏观层次(宪法、党章、法律、纲要、规划等体制性安排等),中观层次(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则、规章、条例等机制性安排),微观层次(各种具体制度安排、对策、做法和经验)。今天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是多元的、系统的、变化的、复杂的,制度顶层设计应该是立体的、动态的。中国制度改革目标模式设定,必须根据分层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寻制度顶层设计新的理论支撑,进行整体规划,探索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现代治理结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宏观制度建设的整体设计——自发演化与理性建构相结合。从历史现实来看,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产物。多元文明和制度之间的共存、竞争甚至冲突必将长期存在。在大国竞争中,准确定位中国制度,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化解危机,将汲取人类成功经验和走中国道路结合,将理性建构和自主演变有机结合,使中国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预见,中国制度的世界意义必将逐步显现。

  中观安排和推行制度实施——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结合。一个国家具体的制度形态,受制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经济状况、信仰方式等诸多因素,是各国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结合的产物。现代化改革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一些国家保持了社会稳定,一些国家进入动荡和衰退。要根据具体国情的社会组织程度,理性引领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推进制度改革。

  微观分析和设计制度——人类行为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相结合。一国制度的具体形态只能在各种主体相互交往的过程渐进性成型,是各种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和相互博弈的产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