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刘军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困境与出路

2013年10月31日09:1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原标题: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困境与出路

(三)增加经费使用自主权,更好适应科研活动规律和实际需求

科研工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科研活动和技术方案可能需要因时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为此预算不宜过细,也不应强求必须完全按照原先提交的预算表来执行。

一是增加支出科目预算调整的权限和幅度。应允许课题承担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进行调整。在限定经费比例范围内增设“不可预见费”支出科目,为经费支出的编列、核定和安排使用中的不可预见因素留出相对灵活的空间。同时,在课题经费预算总额控制内,对科研经费特别是直接经费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不做硬性或“一刀切”的规定,以便符合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课题和项目支出的实际需求。

二是推行 “模块式资助”。“模块式资助”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近年推行的一种科研经费创新支持方式。它是以2.5万美元作为一个资助单位或模块来计算资助额,申请人不必提出详细的预算,只需列出所要求的模块数目并解释其理由即可。评审人和资助机构则根据计划书的质量、工作量和需要,决定资助的额度,也即模块预算额度。其中每一模块一般包括人员和实验室日常支出的经费。这种制度比较符合科研规律,科学性较强,受到学者普遍欢迎。

(四)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

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估,是提高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管理理念的延伸和实践。借鉴国际经验,应加快推进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用效益的绩效评价,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要完善考评机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对科研项目成果的综合效益和影响进行考核和评价,并通过后补助、奖励等方式与项目预算安排动态“挂钩”。

(五)增强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为防止科技经费管理中内部人交易、暗箱操作、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首先要将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情况在本课题组、本单位公开;其次,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经费评审、经费分配和经费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公示,自觉接受监督,避免一些恶性问题的发生。同时,针对重复立项、多头“交账”的现象,要建立创新调查制度,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自然基金委等有关部门应加快建立覆盖中央部门、地方省级科研项目预算信息数据库的互通互联,构筑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

(六)转变经费监管理念,强化责任机制

一是转变监管理念和模式,对科研经费运行监管应从“绳子式”管控转变到“笼子式”规制。科研经费运行要做到规范且有效,就应处理好经费使用的自主灵活与责任约束的关系,应尽可能地通过“笼子式”的规制,在约束的同时给予科研承担主体在政策范围内一定的经费使用自主性、灵活性,尽可能避免“绳子式”管控束缚科研创新的活力。

二是还应配套建立科研信誉机制,健全诚信体系。建立起科研经费使用诚信档案和信用管理机制,科研管理部门可对课题依托单位、承担人、负责人和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信誉记录和诚信评价,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发挥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和科研团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