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强大驱动力——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金思宇
金思宇,出生于1963年8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经济学家,同时被清华大学、英国金斯敦大学等国内外多家院校或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研究员,并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智库理事会高级研究员,国际教育学会会员。主要著作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案例》等。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关注的焦点之一是下一步如何改革,谈到改革,就必须弄清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驱动力是什么?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金思宇教授。
金思宇说,他和大家一样非常关注这次会议,也非常期待全会出台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他认为,本届三中全会将启动新一轮的改革,旨在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形成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新的制度环境,进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升级版。
金思宇说,目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成长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将从改革中来
中国经济时报:在你看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哪里来?
金思宇: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改革创新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驱动力。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
改革创新是中国深化改革最大的驱动力。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从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刚刚启动运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释放的改革信号和巨大利好就是明证。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说明我国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升经济效率的举措较为得当,也说明了我国经济政策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样土地流转政策、二胎放开的政策预期等信息也得到了相应的佐证。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原有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渐渐消减,改革红利还未完全释放;传统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寻求新的驱动力。而新的发展引擎,就是改革,就是创新。只有深化改革,才能逐步解决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锐意创新,才能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市场机制,夯实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基础,由主要依靠成本优势转向主要依靠效率优势来拉动增长,使发展跃升到更高水平。
市场倒逼政府进行全面改革
中国经济时报:影响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是什么?改革是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金思宇:影响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有很多因素,目前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市场倒逼政府进行全面改革。因为,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着力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新“三位一体”改革。改革最关键的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有效的市场通常对应着有效的政府,反之亦然。
正如习近平主席近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我们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将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逐步破除民营企业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限制政府的“掠夺之手”,“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还给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敢打市场牌、改革牌、创新牌。
相关新闻
人民观察·第27期:简政放权 让政府市场“两只手”各就其位
各地密集简政放权 中国探索“有限政府”
中央编办详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简政放权还要啃“硬骨头”
刘明珠:简政放权的外部硬约束
《瞭望》:简政放权要力戒“花架子”
中国新届政府“放”“管”并重 简政放权释放红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