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和谐文化是文化育人的灵魂
我们知道,和谐是以事物的差异和矛盾为前提的,和谐是差异在运动中的协调,是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和谐的理念,和谐的境界,需要一种和谐的文化来导引,其最高境界就是和谐的哲学。正如2005北京论坛哲学分论坛负责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教授所说,“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认识到,世界上一些根深蒂固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必须运用哲学思维,深入到文化层次中,才能寻求到彻底解决的途径。”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的“兼和”哲学观,得到众多学人的赞同。他提出“最高的价值准则曰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简云兼和,古代谓之曰和,亦曰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并说“兼和为上——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是价值的最高准衡”。这种“兼和”观,既是对中国古代“和而不同”哲学观的一个继承,又是当代文化哲学观的一个发展。对于文化育人和建设和谐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人类已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化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中,当前,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努力弘扬“和谐”哲学观,是文化育人的灵魂所在,是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灵魂所在。
当今,我们面临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也体现了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人们对高尚精神生活的迫切追求。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哲学正在中国勃兴。这不仅体现为文化自觉的需求,也是哲学理论保持自身生命活力所需。文化哲学将人对真善美的综合追求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并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原则。 正如清华大学哲学系邹广文教授所说:“在今天人们之所以开始关注文化的整体性问题,是因为全球现代化实践极大地拓展了物质、工具与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性维度,甚至将其视为现代性的全部价值内涵。这种倾向导致文化被切割成碎片,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被肢解了。” 出现了人成为哲学家马尔库塞所指的“单向度的人”或建筑大师梁思成所批判的“半个人”的现象。而实际上文化和价值具有不可分割性,文化哲学作为人类文化追求整体性时代的哲学表现形式,对于文化整体性消解现象具有抵制和导引作用。文化哲学带有和谐哲学的特点,对于人们科学处理精神与物质、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基础和政治论哲学基础、育人为本与科学为根、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乃至民族利益与全球共同繁荣等,均有激发辩证思考,促进和合的作用。
《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北京论坛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已经在东方大地上树立起一棵具有中国特质又为世界学人青睐的学术大树,我们期望它不断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影响力,为传播和谐文化,孕育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和谐文明的一代代新人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相关专题 |
· 北京论坛(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