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刘慧:欠发达地区更要讲求发展质量

2013年10月16日09:02   来源:《求是》

原标题:欠发达地区更要讲求发展质量

  三、为实现可持续有后劲的发展打牢根基

  宁夏从发展思路的转换到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关键是要形成破解各种制约因素的体制机制,必须围绕培育可持续有后劲的发展能力来制定规划和政策,全面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这个规划应该是一个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加快技术创新、优化开放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在内的综合政策框架。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宁夏区域差异巨大,经济总量、主要矿产资源以及水资源的90%以上均集中在沿黄经济区,中南部地区广袤但经济总量不到全区的10%。因此,必须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筑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与约束性作用,加快建立集约高效有序的发展模式。构筑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固原市为次中心,以100个重点镇和3000个中心村为基础的“1113”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引导全区人口、产业主要向沿黄经济区集聚,南部山区主要向固原市及县城集聚,村镇主要向重点镇和中心村集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大幅度向中南部地区和农村倾斜,让全区人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宁夏是在发展相对滞后的条件下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期的。因此,必须坚持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调结构,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区战略,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与煤化工产业基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推进三大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13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高标准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打破瓶颈制约,开拓转型发展新空间。严格按照区域环境容量与国家环境约束指标选择、布局宁夏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与高污染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抓好沿黄城市带绿色景观长廊、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长廊、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长廊和六盘山生态保护长廊“四大绿色长城”建设,构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全面建立健全严格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抓紧兴建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水利工程,提高宁夏水资源管理与水安全水平。尽快建成以干线铁路、高等级公路、干线机场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与产业布局、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适应水平,筑牢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转型发展原动力。建立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培育创新资源,健全创新体系,围绕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完善科研院所布局,建设一个产业一个研发平台、一套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特色优势产业、节能环保、人口与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优化开放环境,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开放的力度与水平,决定着宁夏现代化建设的效率与进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与推进,要着眼于广泛集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发挥宁夏回族穆斯林文化优势以及与阿拉伯世界先行交往优势,将宁夏建成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快建设宁夏与中亚、中东、非洲各国的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平台,让更多企业和生产要素利用这个平台“走出去”、“引进来”。创造更加优良的开放环境,打造国内外资源、资本、人才、产业的集聚地,吸引国内外企业在宁夏发展,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夯实基础,构筑起能源安全、边疆稳定及民族和谐的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更关系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加快生态移民搬迁,强力推进中南部地区扶贫攻坚,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坚决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相关专题
· 《求是》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