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一浪高过一浪地迅速发展起来。他们竭力把斯大林妖魔化,把斯大林和希特勒相提并论,恣意扩大“大清洗”运动的错误和运动中的受害人数。他们把斯大林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说成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某种变种,是“兵营式的社会主义”,或是“封建式的专制独裁制度”,没有民主、自由。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斯大林之所以犯了种种错误和“罪行”,主要根源在于制度;而要防止这些现象,必须彻底抛弃这个制度。
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鉴于经济改革未见成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为此,他提高了“重新审视历史”的调门。1988年6月,苏联官方报纸《消息报》公开发表文章,对苏联中学的历史教材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它们充满着“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谎言”,并要求编写一本“诚实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已无法进行,以致苏联教育部不得不取消当年历史课程的考试,并要求全国所有学校的苏联历史课本在1989年全部销毁。
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恶果是人民的思想被搞乱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被玷污了,共产主义的信念被动摇了。而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被美化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理想社会,是世界历史的最终归宿。1988年6月,对莫斯科人的一次调查表明,只有不到8%的人正面评价斯大林的历史作用。
当时,历史虚无主义也受到了不少正直的历史学家的抵制,有的还勇敢地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如列宁格勒工学院的女教师尼娜·安德列耶娃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们手中无权,多数人只能保持沉默。著名历史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帕·沃洛布耶夫感慨地说:“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的,不是我们专业的历史学家,而是我们的政论家、作家、经济学家,正是他们把历史变成它现在成为的那种社会力量,至于专业历史学家(众所周知,他们在我国有成千上万),积极卷入这个工作的,真是屈指可数。”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反映在史学领域,而且反映在文学领域
历史虚无主义者深知,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诉求,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戈尔巴乔夫的“历史和文学中都不应有被忘却的名字和空白点”的鼓动下,一大批过去被禁的作品先后公开发表和放映。这些作品大都通过文学夸张和历史戏说的手法,描写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的各种阴暗面,由此来攻击和丑化斯大林,进而攻击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一批反社会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纷纷被解除了封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亚·别克的小说《新任命》,亚·特瓦尔托夫斯基的长诗《回忆的权利》,安·阿赫玛托娃的诗作《安魂曲》,阿·雷巴科夫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和格鲁吉亚导演田·阿布拉泽的电影《忏悔》等等。《新任命》描写了高级工业管理人员“官运”的故事,《回忆的权利》写的是诗人的父亲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被流放的命运,《安魂曲》写的是诗人的儿子在“大清洗”运动中被捕的遭遇,矛头都直指斯大林。《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描写了斯大林时期苏共的党内斗争,特别是大清洗运动,其中写到了斯大林与基洛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矛盾,并重复早已被否定了的基洛夫遇刺是斯大林一手策划的谎言。书中斯大林被描绘成一个为了强化和巩固个人统治,不惜处死几百万人的残暴的独裁者。最近在谈到这本书时,俄罗斯作家联盟莫斯科市组织理事会主席弗·格·博亚里诺夫回忆说:“在那个时期只要能写几笔的人都在抹黑斯大林。雷巴科夫就推出了《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作品引起了轰动,内容既有纪实材料,更有艺术虚构,还引进了爱情故事,但本质上是给斯大林脸上抹黑。在那个时候,谁先冲上去,谁首先反对斯大林,谁就是英雄。” 电影《忏悔》描写了上百万人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失踪的悲剧,批判了斯大林时期的“恐怖行为”。这是在时任格鲁吉亚党委书记谢瓦尔德纳泽支持下摄制完成的。雅科夫列夫得意洋洋地说:《忏悔》的公映是苏共“意识形态崩溃的开始”。
相关专题 |
· 《人民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