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媒体盘点:最令人反感的十种形式主义

——官场形式主义状况调查

2013年09月23日07:53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五)官场形式主义顽疾的劣性特征表现为:“上瘾”、“传染”、“复发”

调查结果显示,官场形式主义顽固性的具体症状表现为“上瘾”、“传染”、“复发”。83.1%的受访者认同官场形式主义具有上述劣性特征,其中“非常认同”的比例50.2%。有专家认为,这些病理性质的词汇证实了形式主义作为一种痼疾的存在感。对形式主义的“上瘾”说明了其连续性,之前做了以后还想做;“传染”则说明了形式主义在官员之间的传递性,别人怎么做我也跟着怎么做;“复发”则说明形式主义的固定性,今天做了或许以后还会这么做。官场形式主义所展现出来的“病态”特征说明其非常顽固、难以消除。

正是因为存在上述劣性特征,反对形式主义不仅需要决心,同样需要耐心。“反对形式主义的历史评价”此项调查结果发现,在10分制的界段划分中,53.2%的受访者给以前的各种反对形式主义行动的效果评分为“5分以下”(5分中值,为效果一般),这一方面说明了反对形式主义的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次反对形式主义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公众的信心。

调查过程中,有官员对此有深刻反思,“在一次次的反对形式主义中,效果也是周期性反复。官场形式主义不断被掐灭,然后不断再死灰复燃,严重地考验了公众对加强作风建设的信心与期望程度,公众对以前反对形式主义的评价不高说明以前我们并没有做到位,应该加强对以前做法的检讨”。有专家强调,当前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学习教育”之类的方法反对形式主义,已难以收到切实效果,亟待方式方法创新。

(六)72.1%的受访者担忧反对官场形式主义的措施最终流于形式

“您是否担忧反对形式主义的措施最终往往又流于形式?”72.1%的受访者选择“非常担忧”或“担忧”,为“用新的形式主义代替旧的形式主义”之隐患而焦虑。多数受访者认为,形式之汤无论怎么变换,无内容之药实难起效。就如当前我们反对形式主义的同时,更要警惕滑向新的形式主义。

有受访网友剖析了“走马观花的下访调研”这一新旧形式主义的循环逻辑链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前通知,提前准备” →“走马观花的基层调查” →“基层为迎接上级调研,弄虚作假” →“调研总结汇报,报喜不报忧”。如果要防止“调研”陷入形式主义泥淖,不浮于表面,就必须斩断这一逻辑链。

有受访者强调,新旧形式主义的循环往复一方面源于消除旧形式主义的功利性,另一方面源于发展新形式主义的表面合理性。破除形式主义的根本在于科学地掌握形式背后的内在规律,避免转化为新形式主义。正如有专家指出,反对官场形式主义,就是要防止“新瓶”装“旧酒”,改进作风的外衣下包裹的仍是“虚假章程”、“应付文化”,从而导致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七)56.4%的受访者认为根除形式主义首在“建立合理的干部考核升迁机制”

在“您认为解决形式主义最需完善下列哪项制度”问题中,56.4%的受访者首选“建立合理的干部考核升迁机制”,其次为“完善人民群众监督各级官员的机制”, 得票占比49.3%。紧接着依次是“对搞形式主义的官员如何惩处”,得票占比36.2% 。

有受访干部透露了官场形式主义背后的玄机:形式主义难反的一个潜在原因在于其低成本系数。“吹牛皮不用上税”是典型体现。形式主义者冠冕堂皇、天马行空,言行放之四海而皆准。形式主义者以害怕或不愿承担责任的心态应对官场工作,永远不会犯原则错误,不会为错误买单。

专家指出,群众监督的作用体现为外部力量对形式主义的质疑和批判,而对于形式主义者自身,如何选拔好的干部以及对搞形式主义的官员如何惩处,则体现为从内部力量的修正去有效的解决形式主义之风的盛行。只有从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消弭形式主义之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