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7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话语体系荷载着特定思想价值观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谁的话语体系更具道义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谁的话语和叙事最终能打动人,谁就拥有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人类文明史上曾产生过许多有深远影响的话语体系。传统中国社会形成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仁政德政、选贤与能等一套立足自身文化基因的话语,至今仍在形塑着中国人的理想底色。2500多年前雅典、斯巴达围绕不同政体实践形成的政治话语体系,至今仍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政体思维。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早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成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话语体系。实践证明,这套话语体系是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和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我们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能为西方话语所解释,也不能靠贴过去的标签来解释。应当承认,当前话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与中国道路的丰富实践相比,还未形成与之相称的中国话语体系。国内哲学社会科学主流话语大都来自西方,中国原创的核心概念不多,一些学科阵地甚至沦为西方话语的“跑马场”。学术理论界一些人存在着一种把中国当成病灶、把西方理论当成药铺的殖民文化心态,习惯于套用西方概念和话语解释中国,把西方理论神圣化,把中国问题简单化,在现实中常常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实际上,近些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内部都已开始对其传统政治经济制度乃至哲学基础进行反思,国内一些人却依然奉其为圭臬。不破除这种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形成独立的话语体系,就难以掌握国际话语权。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从心底破除对西方的迷信,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无疑需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气度,借鉴吸收包括西方思想文化在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闭上眼睛不看世界是行不通的。但必须清楚的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全盘照抄照搬西方的概念范畴、话语系统只会水土不服,注定要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增强政治敏锐性和理论鉴别力,坚持独立思考和平等对话的态度,将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宣扬的一套所谓“普世”话语降为西方国家的地方性、本土性话语;必须对西方的理论话语持存疑和警醒态度,对当代西方种种新潮异说决不能趋之若鹜,而是要始终心有所主,不被所谓“时尚”蒙蔽心智。须知,流行术语翻新越快,时髦异说更替越频,往往表明此类学术理论的空心化泡沫化越严重。
相关新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