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张占斌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实现经济强国梦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经济强国的内涵特征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在体制机制、需求结构、科技创新、资源环境等方面与世界经济强国还有较远差距,实现经济强国之梦依然任重道远。
李克强总理在《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中指出:“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并成为经济强国,不是靠自我吹嘘,也不能自拉自唱,需要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标准。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国际比较。学术界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服务业产值占比、城市化率、国际储备货币占比等综合指标来表征和量化经济强国。
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世界性的经济强国具有六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一是具有世界排名靠前的经济规模与较高的人均收入;二是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三是具备高水平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四是具有较高的城市化率,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五是具有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六是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结合经济强国的内涵特征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在体制机制、需求结构、科技创新、资源环境等方面与世界经济强国还有较远差距,实现经济强国之梦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通过改革开放的途径,使那些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阻碍生产力解放的体制机制逐步得到破除,农村改革红利、价格改革红利、国企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对外开放红利等得到极大地释放。但值得指出的是,当前我国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财税体制问题显现,金融体系尚不合理,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出现新矛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都有待深化,这些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二是需求结构出现失衡现象。我国30多年经济发展的奇迹,主要是建立在过于依赖外部需求的基础之上。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升,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加剧,国际市场的萎缩催生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从而遏制我国外需的增长。此外,我国的内部需求过度依赖于投资需求,而消费需求则相对疲软,大量财产性收入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大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普遍不足,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不稳。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个经济强国必定是一个科技创新强国,科技创新强国在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应当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能力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但一方面我国原创性的发明、关键技术的掌握与世界经济强国有不少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现有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位居第18位,与科技创新强国还有较远距离。另一方面,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不多,新兴产业带动作用不强,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弱。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突出。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走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路子,原油、原煤、天然气、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供给制约因素在加剧。与经济强国相比,我国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废水排放量等指标都有很大差距。IMF的研究表明,美国以21.2%的GDP世界占比消耗了世界一次能源总量的17.7%,而中国以10.2%的GDP世界占比却消耗了世界一次能源总量的21.9%。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雾霾等天气频频发生,老百姓批评意见很多,这都表明我国实现经济强国梦依然有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