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追求要素自由流动的更高层级开放
货物与服务贸易、金融开放齐头并进
核心不再是优惠政策,而是制度创新
1、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上海自贸区是在上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上的升级,在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服务业开放等很多方面,都将会有新的突破。
虽然最终方案没有公布,但自贸区将在多方面有大突破已确定无疑。按照商务部的说法,上海自贸区从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升级而来,那么究竟升级了什么呢?
“自贸区内涵要比保税区更丰富,现在红利不仅仅停留在税收上,更主要的是要素市场管制放开所形成的制度红利,而且期待它把中国经济带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这次自由贸易区启动所追求的目标,不再像中国加入WTO时所产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开放效果,而是将以要素自由流动、自由贸易为主导的高层级的开放水平。
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看来,上海自贸区建设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宏观层次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微观层次的管理制度创新。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方面,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基础应当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特别是转口贸易可望取得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服务贸易自由化将是该自贸区试点的重头戏,其中包括金融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将继续我国经济特区“试验田”的功能,对我国开放经济的发展会有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一般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升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包括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转变,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三是政策的开放度,在贸易结算、税收优惠以及外汇政策等方面更具优势。
“如此巨大而主动的自我开放,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开放趋势面前,一切攻击都会被历史粉碎。”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对于上海自贸区赞赏有加。她说,以往我们名义上为了保护本土企业,实际上中国的核心技术并非靠保护得来,反而保护了落后产能与渗透到几乎一切市场领域进行审批的政府权力。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显示有关方面意识到,重商主义与权力的叠加,已经让中国市场经济举步维艰。
除了国内压力,自贸区还肩负着国际上的意义。近年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其动向包括:一是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二是积极推进投资自由化;三是更加强调服务贸易自由化;四是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为此,建立上海自贸区,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进而为我国参与规则制定提供支撑。
孙立坚指出,推进自贸区的建设,是中国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