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扇开放模式创新的“窗口”
上海近日出台了42条金融措施,明确提出要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要求,争取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可以预期,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可能将在上海自贸区优先进行试点。
让上海困惑多年的事情是:现在落在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有400多个,但绝大多数是行政性质的,资金运作不在其中。同时,上海的产业发展也碰到类似的问题。造成这种困惑的根源当然是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的局限,资本尚不能自由流动。
此次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自由贸易,比如跨国企业的资金账户管理,金融人才的交流,外资金融业务的管制放开和随之而来的服务技术的引进等,也就是要素贸易的开放。
舆论正烘托出这样一个氛围:资本项目开放值得期待。这是上海自贸区非常关键的一点,也是相关部门提出担忧的地方。如果不能实现,那么从保税区到自贸区,很可能沦为换汤不换药。
但是,货币自由的原则是,打开一道缝,就相当于开了一扇窗;开了一扇窗,就相当于开了一道门。“对于敏锐的资金而言,中国的一个地区放开了也就等于全国都放开了。”孙立坚说,自贸区提交的方案中企业法人可在自贸区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这是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极为重要的一步。但这也容易导致国际资本尤其是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游资快进快出,通过这一平台进行疯狂套利。而一旦资本大幅度回流,将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决策层在推进资本项下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很好地平衡汇率、利率市场化和外部资本流动的冲击。
“有鉴于此,预计上海自贸区的贸易企业、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物流企业等将得到更大的货币兑换自由度,而资本项目彻底放开有待时日。”叶檀同时表示,资本项目迟早会放开,资本项目不开放的上海自贸区如同“跛脚鸭”,难以前行。
在舆论纷纷集中在对服务贸易、金融业发展方面的想象之时,梅新育却关注着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在他看来,上海自贸区立足发展的基础、最大的优势、成败的关键,在于货物贸易的转口贸易发展。“如果上海自贸区一开始就是立足于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完全不必设在这4块远离市中心的区域,而是应该直接设在市中心地带。”
梅新育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单纯的没有实业基础的离岸金融中心模式所具有的正面意义,并不比给大众带来足够多的体面收入和就业机会的意义更大。事实上,能够带动实体经济部门发展、提高实体经济部门效益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更有用。
梅新育说,上海本地制造业相当发达,远胜香港;两翼的苏、浙两省都是制造业发达的省份,腹地的皖、赣、两湖、川、渝等省市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也在快速发展,足以为上海货物贸易发展提供长久支持。上海自贸区转口贸易的发展将进而给其两翼和长江沿岸的港口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并带动该区域发达的出口加工业升级。